11月19日,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在阿塞拜疆巴库的COP29蓝区D17 Arctic Pavilion成功举行。本次峰会以“赋能青年、促进平等、驱动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专家、青年代表、政策制定者以及行业领袖,围绕全球气候行动中的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特别强调中国的经验与贡献。
合作与青年赋能
本次峰会的开场致辞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合作、创新和青年赋能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执行主任张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高校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先锋,也是推动全球青年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他提到,清华大学领导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已成为国际青年赋能和学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创新技术和青年对话。他还提到,“中国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践模板。”
图1.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执行主任张健教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副主席Amr Hamouda教授强调,“中国与非洲在海洋科研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切实支持。”他特别提到“中非海洋科学合作中心”在共享技术与提升青年能力方面的成果。他还呼吁全球社会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创新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提供更多支持。
从教育到科技,创新驱动气候行动
青年代表梁家玮以“弥合气候教育差距”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力。他结合自身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实践,强调教育是连接科学研究和政策实施的重要桥梁。他还呼吁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加入到全球气候行动中,分享经验并推动技术扩散。
张健院长围绕“全球气候治理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展开讨论,着重强调了中国高校在推动创新和实现净零排放中的关键角色。他指出,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合作研究表明,“突破性技术的研发需要全球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而中国的绿色转型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剑桥大学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英国执行主任许通博士以“从能源创新到公众参与创新”为主题,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公众,将绿色转型的行动落实到社区。他列举了通过剑桥青年领导力(CamYouth)、混知青年营等Z时代项目召集关注气候变化领域的青少年,从而培养碳达峰、碳中和3060的新一代力量,也介绍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如何组织优秀的国内外专家为碳中和建言建议。他提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公众互动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新的思路。
剑桥大学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英国执行主任许通
气候桥梁总裁、联合国气候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高级顾问El-Gharabawy博士以非洲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与非洲在海洋科学和青年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她指出,“通过与中国的技术合作,非洲国家在数字化海洋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盟委员会气候公约大使,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创新中心创新专家Arvea Mlarieni女士的演讲从欧洲气候公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全球电网互联和中欧合作的必要性。她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大投资和创新能力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典范,只有通过跨区域合作,才能有效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峰会成果: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中国力量”
本次峰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治理和青年赋能方面的成就,还为全球气候合作提出了可行路径。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协调和跨领域合作,参会各方一致认为,只有通过开放与包容,才能真正推动《巴黎协定》的目标落地。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中坚力量,在本次峰会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从政策到行动,从教育到技术,中国的经验无疑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是一次富有成效、凝聚共识的国际会议。(作者均为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
【责任编辑:杨涵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