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为助力我国水泥行业节能降碳,由中国水泥协会主办,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协办的“水泥行业低碳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替代燃料的应用,与会专家围绕替代燃料在政策设计、资源利用及产业模式选择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会上,《水泥行业替代燃料产业化发展的机制研究》报告发布。
据了解,水泥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13%,行业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替代燃料是水泥行业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范永斌表示,国家在多项政策中将替代燃料列为重点任务,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目前,部分水泥企业在替代燃料使用上已取得了较高的替代比例和减碳效果,但行业整体水平仍偏低。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为推动替代燃料的产业化发展,亟待完善标准体系,简化监管审批手续,打破跨地区流通壁垒,增加原料来源,并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
关于我国替代燃料的产业模式,中材国际研究总院原总工狄东仁表示,目前,我国水泥企业在替代燃料的应用上仍以处置废物方式为主,热量回收利用为辅,因此环保部门对替代燃料的使用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在目前处置为主的模式下,替代燃料的品质不均,可能引起水泥产量降低,用能效率下降的问题,部分抵消了用替代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带来的减碳效益。
与会人士认为,为推动替代燃料以热量回收为主,并发展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需要出台从处置转向热能回收利用的环保监管政策,提供清晰的制度指引。同时,打通废物收集、储存、运输与替代燃料生产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当前产业链条中存在的断点问题。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强调,燃料替代技术是近期最具潜力及性价比的减排手段。可以考虑在水泥产业生产集中区域,如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先行先试,推进替代燃料标准化、产品化。通过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替代燃料的管理政策,引导替代燃料从“处置为主”向“利用为主”的转变,促进替代燃料的产业化,加速水泥行业脱碳进程。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姚美娇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