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与供热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颜强。王弘晢摄
在 2025 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期间,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颜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围绕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双碳" 目标下的角色定位、多能互补转型路径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系统性思考与实践经验。
记者:当前制约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从设计端出发需要哪些突破?
李颜强:当前行业面临四大核心瓶颈:一是价格机制亟待破局,上游天然气价格随市场波动,而下游终端价格受政府监管,顺价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多数城燃企业长期亏损,直接影响技术升级、安全管理和服务投入。建议加快建立市场化价格联动机制,平衡市场规律与民生保障;二是安全治理模式需向主动防控转型,目前行业普遍依赖“被动防控”,即泄漏检测和事后处置。未来应关口前移,通过风险评估、源头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构建“主动防控”体系,将事故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三是数字化转型是核心突破口,全球数字化浪潮下,燃气行业需加速技术融合。我院正推进“三新两转”战略,将BIM技术、人工智能融入设计环节,优化管网布局和应急方案;四是专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高校燃气专业合并后,人才培养规模远低于行业需求。建议加强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同时推动校企联合研发,缓解人才短缺压力。因此,从设计端发力,我们正通过数字化技术破解行业难题,但政策层面仍需完善价格机制、强化安全标准,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记者:在 “双碳” 目标下,燃气行业如何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角色?
李颜强:天然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具有独特的低碳优势。其主要成分甲烷仅含一个碳原子,碳排放强度在化石能源中最低,这决定了它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地位。从角色定位来看,天然气既是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燃料的“主力军”,也是弥补风电、光伏间歇性缺陷的“稳定器”——比如燃气发电可为电网提供灵活调峰能力。根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即便实现碳中和,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将保持10%左右的占比,这与当前全球23%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合理发展空间。
通过技术创新,天然气完全能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架起低碳桥梁。
记者:面对可再生能源替代趋势,燃气基础设施如何向"多能互补"转型?
李颜强:燃气基础设施正在向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方向发展。以我院在合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实施的分布式能源站项目为例,该项目以燃气蒸汽为主,结合地热、空气热泵和光伏发电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采暖的高效能源供应。这种多能互补模式代表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燃气行业建设角度,我们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围绕安全、稳定、低碳、高效四大目标开展工程设计。
记者: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贵院将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融入燃气设计等具体案例应用在哪里?
李颜强: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度重构燃气行业全产业链生态。中国市政华北院正在实施"三新两转"发展战略,其中关键一环就是数字化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展数字化业务,包括参与多个城市的智慧燃气管理平台、城市运管服平台以及生命线工程建设;二是推动自身业务数字化,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BIM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显著提升了设计水平和效率。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未来10年AI技术将重塑所有行业的发展模式,这一趋势在燃气行业已得到充分验证。
记者:国内燃气工程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差异?贵院在参与海外项目或基础设施上,哪些理念或技术值得国内借鉴?
李颜强:世界燃气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圆了几代燃气人的梦想。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燃气行业在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燃气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形成了良性的技术交流机制。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已完成从前苏联模式向国际通行模式的转型,建立了以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为技术法规,以国家推荐性标准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为支撑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这与欧美国家的技术法规+团体标准模式实现了体系接轨。当前,我们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力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在海外项目实践中,我们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也正在实现输出,为全球燃气行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