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航道是世界海上运输最为重要的线路,每年超过一万七千艘船经过苏伊士运河,接近1万亿美元的货物通过红海运往世界各地,这些货物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2%。2023年11月开始,也门胡塞武装开始在波斯湾海域袭击与以色列有关系的货船。自此,袭击行为持续且逐步升级,美国政府宣布组建联军,为红海过境的船只护航。随着局势不断恶化,欧洲多家石油公司和船运公司相继宣布暂停红海航线运输。2024年1月,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宣布无限期暂停红海航线,该公司贸易量占据了全球货轮的14.8%,加上其他停运的海运企业,超过一半的国际航运已经不再经过红海。
这次红海航道危机将会进一步影响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首先,暂停红海航线,绕道好望角的航程将大幅增加国际运输成本,区域冲突所带来的保费增加也会提高航运成本。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15日,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1029美元/标准箱,较上个月前飙涨超过40%。航线运价大涨将会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亚欧供应链产生重大冲击。其次,该海域也是全球石油运输的重要航线,接近1/3的海运石油需要经过阿拉伯海运输。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分析师指出,接近21.5%的成品油和13%的原油都是通过该海域运往欧洲的,该地区的风险将会对全球原油市场和欧洲的能源安全产生较大影响。最后,航道危机背后可能会造成更为深远的经济冲击,运输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造成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幸运的是,本次危机暂时还没有对能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原油价格虽然经历小幅波动,但基本处于平稳状态。来自高盛的观点认为红海危机对原油市场影响有限,其原因是航道危机并不会影响到原油生产,在短期内不会造成较大的供需矛盾。然而对原油贸易的影响则会影响到可交易库存,增加了潜在风险。另外,如果冲突持续下去,或者进一步外溢到更为广泛的区域,原油市场也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带来价格波动风险。
对于我国来讲,此次危机除了直接影响到中欧贸易线路,大幅增加运输成本之外,也给我们的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需要进一步审视能源贸易安全问题。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新冠疫情期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中美关系也一度降至冰点,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23年的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打破多项记录,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由此引发的气候危机对能源行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俄乌冲突至今仍然持续,而中东的乱局也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
几年来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油气市场波动剧烈,价格起伏不定,能源安全保障的困难也大幅提升。我们通过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此次红海航道危机让我们看到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对能源安全的考量需要进一步从价格安全问题拓展到贸易安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油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已经超过了70%,同时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攀升。虽然近年来通过开发多元化的市场供应源规避风险,来自南美、非洲等地区的原油进口量逐步增加,但中东地区的原油仍然是我国最为主要的进口来源。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前五位中,除了俄罗斯,都来自于该地区。然而,这些地区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其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也不可忽略。以伊朗为例,由于美国对其的经济制裁,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锐减,从2017年最高点的超过3000万吨降到2022年的不足100万吨。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脱钩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能源贸易安全可能比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更为深远。
在当今全球共同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基石,仍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全球能源贸易也成为了保障各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机制。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新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挑战正在逐步显现,这要求我们加快制定和实施新的对策,以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和能源进口国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维持传统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深化国际及区域间的合作,依然是应对可能的供应中断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升能源交易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市场规则体系,是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的关键手段。
我国应当加速推进包括能源市场在内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其在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和确保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稳健灵活的供应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全球能源市场新动态。因此利用市场规模和采购能力平衡地缘政治风险,不仅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更强保障,也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能源市场的平衡与稳定。
此外,着眼于长期,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革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增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推广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促进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转换,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对某些特定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进而大幅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威胁。
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建设更加多元化、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方面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国内能源安全,也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贡献了力量。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统一大市场将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力地支持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张大永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教授、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行理事;姬强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行理事;施训鹏系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教授、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行理事)
【责任编辑:慕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