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近日发布低空经济系列研究—空中交通管理篇:飞行保障体系加速搭建,低空基建蓄势待发。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空域资源释放,分类管理下聚焦融合飞行
顶层设计层面,空域放开是低空经济发展第一步。国家首次划设G+W非管制类空域,并通过E类空域将非管制飞行高度上限提升至6000米,空域资源释放实现突破。当前应用层面,以分类管理为原则:不同高度分类管理、有人/无人飞行器分类管理;隔离飞行是现状,融合飞行是归宿。
城市低空交通管理(UAM):保障低空经济运行的关键
我国空域管理由中央空管委领导,军航、民航各形成多级管理,实际运行需多个管制单位审批。这一机制下,空中交通管理形成了三种模式:民航公共运输:划设管制区;通用航空:划设临时空域;无人机:划定适飞空域。三种模式都无法适应eVTOL的应用场景和大规模推广,城市低空交通管理(UAM)急需搭建。全球范围来看,UAM处于探索期,我国在民航、通航、无人机的空中交通管理经验有望加速UAM搭建。
“湖南模式”经验:军地民协同发力、系统搭建先行
湖南是首个全域低空改革试点省份,两年半时间,省内3000米以下目视飞行打通、管制空域仅占10%,开辟97条航线,形成全国领先的“湖南模式”:(1)管理看,省一级地方政府主导、形成军地民协同机制,是空域畅通关键;(2)技术看,长沙飞行服务站率先完成系统直连和低空监视网络搭建,是保障运行关键。以此为鉴,看城市低空空管路径:地方政府或将发挥主导作用;平台系统和技术体系搭建是关键。
投资建议:关注低空基建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作为低空经济的基础支撑,UAM搭建有望先行提速。我们建议当下应重点关注低空经济基建政府采购需求、空管系统、通信监视导航技术和设备等领域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空域改革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低空空管技术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国联证券 田照丰)
【责任编辑:肖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