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电力,纠缠与共生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4月21日 14:25 作者:李慧
2025-04-21 14:25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李慧

如今AI与能源的关系恰似工业革命初期的蒸汽机与煤炭,用好AI这柄双刃剑,不仅需要更聪明的算法,更需要驾驭技术的智慧,人工智能(AI)的爆发式增长令其成长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能源领域也从中受益匪浅。

如今AI与能源的关系恰似工业革命初期的蒸汽机与煤炭,用好AI这柄双刃剑,不仅需要更聪明的算法,更需要驾驭技术的智慧。

人工智能(AI)的爆发式增长令其成长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能源领域也从中受益匪浅。无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风电场通过智能算法将弃风率压至3%以下,还是泰国曼谷市中心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AI系统将能耗降低25%,人工智能似乎正在为能源行业描绘一幅高效清洁的未来图景。

然而,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报告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电力就没有人工智能。”AI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许多领域降低能源消耗的关键辅助技术;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已成为能源消耗攀升的推动力。这柄双刃剑在劈开能源转型荆棘的同时,也给能源系统带来新的隐忧。

事实上,AI对能源行业的改造早已超越简单的“工具升级”。在油气勘探领域,壳牌公司通过机器学习将地震数据处理效率提升90%;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钻井成本降低20%。在电力领域,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运用智能运维机器人,将故障定位时间缩短90%、探测精度提升10倍。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能源行业因AI应用每年节省的运营成本超过1200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总投资的1.5倍;而如果现有AI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其减排潜力相当于当前日本年排放量的2倍。

但是,与此同时,AI掀起的这场效率革命也催生出新的能源“黑洞”。训练一个百亿参数级AI大模型的能耗,足够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更不消说,全球海量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等设施组成的庞大数字生态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加剧电力系统的负荷压力。德国能源署的模拟实验显示,当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家居与电网的实时交互频率提升至毫秒级时,传统电力系统的控制架构崩溃风险增加47%。

AI这一“数字吞电兽”正在倒逼能源供给体系重构,如何将其高企的能源电力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新机遇,成为业界面临的新课题。

如今,AI对能源基础设施的要求已从“稳定供电”升级为“智能共生”。巨大的挑战倒逼出能源数字化的新范式。“数字电网镜像系统”通过在虚拟空间预演800种灾害场景,将故障响应速度提升3倍;“能源神经中枢”计划利用AI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构建横跨27国的分布式智能网络。这些探索显示出,AI不再是电力系统的外挂插件,而在成为重塑能源基因的染色体。

在这场能源与算力的博弈中,单纯的技术优化已不足以破局。四川大渡河畔某水电站,将退役机组改造成AI训练专用电源,既消化了过剩水电,又为成都超算中心提供低碳能源。这种“老树新枝”的智慧,提供了破局的新思路。电网试点“AI弹性电价”,通过分钟级动态定价引导数据中心错峰运行,充分体现出AI助力动态电价机制创新、帮助减轻电力系统负荷压力的新功能。更深层的变革还在于重构评价体系,例如,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引导算力向清洁能源富集区迁移,英国将“数字碳足迹”纳入企业ESG评级等,这些政策杠杆正在改写AI发展的底层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AI与能源的深度纠缠,我国正走出一条特色路径。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全球首个“风光储算”一体化基地已投入运营,数据中心直接接入风电光伏阵列,显著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在贵州,依托水电优势建设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通过自然冷源与液冷技术结合,大幅提升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政策方面,国家能源局提出健全完善电力行业技术监督体系;相关电力交易机制允许企业通过认购绿电额度抵扣AI碳足迹。这些制度设计,正在将狂奔的技术纳入绿色发展轨道。

站在时空坐标回望,如今AI与能源的关系恰似工业革命初期的蒸汽机与煤炭,用好AI这柄双刃剑,不仅需要更聪明的算法,更需要驾驭技术的智慧。在AI与能源伴生发展的时代,稳妥把握好二者的发展逻辑,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更美好生活为目标,能源与AI必将赋能人类文明加速向前。

文丨李慧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AI和电力,纠缠与共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