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七场,介绍“牢记嘱托、实干奋进,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
据榆林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杨向喜介绍,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榆林市紧扣“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三大目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先后迈上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三个台阶,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城市50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是2016年的1.8倍,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粮食产量年均254万吨、稳居全省前列。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
杨向喜表示,榆林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开展“双碳”路径研究,形成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思路。携手中科院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全社会研发支出经费较2016年增长5倍。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加速迈进,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无人等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1%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位居全省第一。
据介绍,近年来,榆林筑牢守实安全底线,出台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九项制度,印发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10条措施,抽调4万多人开展煤矿、危化等14个领域安全大核查,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榆林全力推动榆林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先后编制了《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规划》《榆林市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方案。与中科院携手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开展“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补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耦合、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等技术示范,通过终端延伸和多元耦合支撑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目前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并通过评审,累计投资达10亿元以上,榆林中科创新研究院8月将投运,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已引进2个中试和4个产业化项目。
同时,榆林推进绿色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十四五”原定项目盘子中压减了40多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增量项目重点发展以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为代表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实现源头减碳。推行煤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通过绿电、绿氢和绿氧,在现代煤化工气化环节、一氧化碳变换环节、净化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过程降碳。推行煤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通过绿电、绿氢和绿氧,在现代煤化工气化环节、一氧化碳变换环节、净化环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过程降碳。推动煤化工企业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CCS示范项目、国内成本最低的煤化工CCS示范项目,未来还将依托鄂尔多斯盆地建设CCUS集输中心开展全流程CCUS技术示范,每年新建或改造100万亩碳汇林,实现末端固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严守兰炭产能只减不增、单炉7.5万吨/年以下兰炭炉全部拆除、实现废水处理全覆盖、VOCs治理全覆盖、生产物料全过程封闭的五条底线,对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大力推进环保改造,实现物料入棚、场地硬化,无组织排放治理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落实‘双碳’目标既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最大挑战,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马宏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榆林邀请院士专家召开十多次专题研讨,委托国内顶级机构开展“‘双碳’目标下高端能化基地建设”等专题研究,与西北大学合作创建了全国首家碳中和学院,建成国能锦界电厂15万吨CCS等一批示范项目。
马宏革表示,下一步,榆林推进“双碳”工作主要是加快建立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双控目标管理,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减碳行动。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大力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广泛开展政府机构、家庭社区、企业、学校等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今后五年,榆林将围绕实现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六个更高”奋斗目标,将重点把生态环境挺在最前面,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
“我们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榆林高碳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基本形成,高端多元低碳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杨向喜说,榆林将锚定“双碳”目标,按照“三转三补”总要求,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落细黄河国家战略,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秦选红 张晓春)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