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改革发展6个新动向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4年03月06日 11:45 作者:特约撰稿人 徐耀强
2024-03-06 11:45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特约撰稿人 徐耀强

回顾2023年,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上显现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赋能、价值创造、品牌引领、治理优化等6个新动向。

摘要:回顾2023年,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上显现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赋能、价值创造、品牌引领、治理优化等6个新动向。这是我国企业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动选择。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回顾2023年,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上显现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赋能、价值创造、品牌引领、治理优化等6个新动向。这是我国企业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动选择,由此有力推动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动向1: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迎来全方位提升,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开钻,标志着我国钻探能力开启“万米时代”;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标志我国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华为发布麒麟9000S系列处理器,采用4纳米制程工艺,性能与苹果M2芯片不相上下,标志我国终于突破芯片技术封锁......

回顾2023年,可以发现,科技自立、企业创新、打造创新高地是当年最热的高频词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其中6个指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拥有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在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中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多项数据都表明,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提升。

特别是,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事实上,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支柱、新赛道、新引擎,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企业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中国企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由之路。

动向2:绿色转型——构建发展新形态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绿色转型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显而易见,我国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统筹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加鲜明精准的低碳政策导向,激发全社会绿色增长新动能,是提升低碳竞争力引领力、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然选择。

2023年1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显然,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无疑,随着这一政策“指挥棒”的调整,必将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行为逻辑、要素配置等方面带来系统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潮流、实现环境友好、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当前,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企业“绿色运营”模式正在我国广泛兴起,绿色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普遍形态。

动向3:数智赋能——释放发展新动能

2023年新年伊始,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一经发布立马火爆全球。上线2个月,这款对话式人工智能便在全球范围吸粉1亿多用户,并成功从科技界破圈,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无独有偶。2023年5月27日,在北京2023中关村论坛上,“钱学森数字人”正式发布。视频中的钱学森,坐在一排书架前微笑着与观众打招呼,阐释了对“灵境”一词的理解,同在场观众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许多专家看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代际差异”,再加上政策支持,可以实现并跑,并有望实现领跑。《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也显示,2016--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4.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特别是,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6G、算力……2023年,多项前沿科技成果陆续问世,数字科技正在改变未来。

事实上,2023年我国在支持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发展上出台政策措施的力度是空前的: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7月,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8月,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10月,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强化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布局,大力推动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固定宽带从百兆提升到千兆,全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移动通信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和移动物联网。

乘“数”而上,“智”领未来,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自觉行动。当前,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正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动向4:价值创造——厚植发展新优势

2023年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一根本目标,用好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两个途径,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扎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会议提出,国资央企要突出效益效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聚焦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有针对性地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要突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要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一手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手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突出服务大局,积极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巩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提升对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高质量参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强化战略支撑作用。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广大国资央企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坚持把价值创造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全过程、把价值创造融入到企业管理运营诸环节、把价值创造导向体现到有效激励约束各方面,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进一步强化精益运营和精益管理,努力营造人人想价值、人人创价值的良好氛围。

回顾2023年,不难发现,以“价值创造”为主题的企业运动迅速在全国国资央企系统兴起,并且得到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跟随、响应。事实上,价值创造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价值创造运动的蓬勃发展,正在加快推动中国企业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

动向5:品牌引领——筑牢发展新高地

2023年,“五一”节前后,“进淄赶烤”突然火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网友、网红,纷纷订票、开车,赶往淄博,去品尝那传说中物美价廉,绝不缺斤短两,甚至会超量的淄博烧烤。“淄博烧烤”成为了淄博文旅的一个品牌,一个淄博形象的代名词。9月,“瑞幸”牵手“茅台”推出“酱香拿铁”,据称该品刷爆了单品销量纪录,成为了2023年又一件让人辣眼睛的品牌事件。

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淄博烧烤”“酱香拿铁”,包括2023年底兴起的“南方小土豆”这类品牌营销事件的出现,如其说是给3年疫情解封后的百姓生活和经济恢复注入一剂“兴奋剂”,不如说更好像是给广大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企业品牌营销普及课。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同质化时代的来临,企业间的竞争也就从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品牌或品牌资产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管理好象越来越演变成品牌管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11月24日专门召开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暨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推进会,提出要将“中央企业”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金光锃亮”,打造更多“国家名片”,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实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统筹谋划、积极推动,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的品牌认可度显著提高。

2023年1月底,英国品牌评估咨询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亚马逊居首、苹果第二,中国抖音以656.96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首次闯入前十强。按上榜的500个品牌归属地统计,美国有201个品牌,总价值占比49.7%,名列第一;中国有79个品牌,总价值占比17.9%,名列第二;德国有24个品牌,总价值占比6.0%,名列第三。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贯彻落实品牌强国战略上取得了重大成效,过去“大而不强”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同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舞台上一较高下的实力和底气正在增强。

动向6:治理优化——完善发展新机制

2023年,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就是公司法的修订发布。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我国现行公司法于1993年制定,已经颁布30周年。此次公司法修订历经了3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四次审议才通过了这部法律。

公司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公司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性法律,公司法的修订颁布为中国企业治理构建了最底层逻辑。事实上,本次公司法修订,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便利公司投融资、优化治理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制度选择,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强化各方主体责任,切实维护公司、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亮点纷呈,有许多制度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举措,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会议要求国资央企紧紧围绕强化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障支撑国家战略落实、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上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广大国资央企在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具体措施包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司治理全过程,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提升外部董事专业性,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完善集团向子企业董事会授权机制,规范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同时,以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为核心,持续提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质量,更大力度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推行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在更大范围开展中长期激励;分类总结推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度结合的经验,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原载《企业文明》杂志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徐耀强,法学博士,教授级职称,资深企业文化专家,国内多家媒体专栏特约撰稿人。现任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等学术职务。近年来,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英国对一些国际著名企业、高校、新闻单位进行企业文化和跨文化管理考察交流。在主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理论文章300余篇,先后荣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10余项,主要著作有《企业文化力》等10余部。


【责任编辑:李扬子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6个新动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