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能公众沟通委员会主任王炳华9月5日在该协会主办的2024(第七届)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上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数量达56台,总装机5808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数量达46台,总装机约为5505万千瓦,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未来,核能行业将从规划、经济、产业、生态、文化、社区融合六方面入手,多维度做好企地融合发展工作,进一步促进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及“双碳”目标实现。
“推动企地融合发展,是核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王炳华介绍,一个核电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退役治理,全寿期要经历近上百年,核电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还依赖于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
步入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新阶段的同时,核能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度日益提升,这也意味着核能公众沟通要重新审视关键要素。
“在公众认知方面,由于三大核事故给公众和环境曾经带来危害,导致社会上对核安全的担忧;在发展规划方面,核电项目由于有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的设置、土地与海域资源的占用、征地拆迁的影响、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等,给地方政府和当地公众带来额外压力;在核应急响应方面,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增加了财政负担,同时要承担舆情风险和无形的社会压力。”王炳华分析了核能项目产生“邻避效应”的多重原因。
王炳华坦言,由于存在上述客观问题,开展企地融合发展是核电企业防范化解邻避风险、推动核电项目顺利落地的客观需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生态与文化的全面发展。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朱学蕊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