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沿着天山山脉“追风逐日”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4年09月18日 04:17 作者:袁鹏
2024-09-18 04: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袁鹏

这是9月10日在新疆哈密市三塘湖风电场拍摄的电力线路、风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相当于5万千瓦风电场全天满发所产生的电量,可满足当地80万户居民同时用电一天。

这是9月10日在新疆哈密市三塘湖风电场拍摄的电力线路、风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达120万千瓦时,相当于5万千瓦风电场全天满发所产生的电量,可满足当地80万户居民同时用电一天。”李帅自豪地说。

天山脚下,茫茫戈壁,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像一个个巨人矗立于天地间,由近而远,看不到尽头,颇为壮观。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追风逐日看新疆”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采访。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哈密十三间房风储电站的负责人李帅向记者介绍了电站运行情况。

哈密市风能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风、光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其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3.03亿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可开发量的6%;太阳能资源技术开发量32.09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哈密市加快构建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六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攻坚、创新突破。今天的新哈密迈上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之路。

戈壁上的奇观

十三间房风储电站距离哈密市约有4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都是荒凉的戈壁滩,偶尔可以在路边看到一些维护公路的车辆和工人。在快接近十三间房风储电站时,随着一座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映入眼帘,荒凉的戈壁上似乎突然有了生气。戈壁上风机转动,蔚为壮观,堪称奇观。

风储电站位于风电场深处一个相对开阔的山坡上,俨然就是一个荒漠中的孤岛。电站包括职工们的生活办公区、储电设备区等,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各种设施,似乎让人忘记了这里的偏僻和环境的恶劣。

十三间房风储电站由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在哈密市投资建设,总投资55亿元,是新疆首个跨地域接入、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储一体化新能源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31平方公里,建设2座220kV升压站,安装150台中船海装H176-6.7兆瓦低温型风电机组,配套建设中船旗下风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运用风储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对风资源的最大消纳利用。该项目于2024年3月28日并网发电,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约3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万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这个项目的运行,打破了地州市界限,横跨哈密、吐鲁番两地完成绿电上网,不仅盘活了全疆750千伏变电站资源,还为创新电网接入模式提供了有益示范。”李帅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哈密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现并网电力装机达2817.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8.1%,在建、拟建新能源项目3175万千瓦,总投资超1200亿元。已建成哈密南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哈密至敦煌、烟墩至青海沙洲750千伏交流通道在内的三条外送通道,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将于2025年底建成,规划到“十四五”末全市电力总装机量5200万千瓦以上。

来自甘肃省张掖市的丁晓青是风储电站仅有的两名女员工之一。丁晓青告诉记者,她是去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的,主要负责主控室值班、后勤、档案方面的工作。虽然这里外部环境比较恶劣,但公司对她和别的女员工都很照顾。

“身处戈壁,虽然条件差,生活各方面都不是很方便,不过我相信在这里工作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阶段。”丁晓青说。

哈密新面貌

“我的工作主要是做数据记录统计,就是在从硅原料加入设备,到生产出单晶硅的这个过程中,对设备运行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记录。”在位于哈密市高新区的清电硅业有限公司,女职工李玉贤正在观察记录单晶硅生产设备电脑上的运行数据。

清电硅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的生产、销售,公司年产2.9万吨单晶硅棒。该项目采用行业内最领先的单晶炉制造设备,将半导体行业广泛使用的基体硅材料,通过融化拉晶、切割清洗等工序,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芯片,组装成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电池板后,便可广泛用于光伏发电项目。

先进的设备、高大的厂房、尖端的产品,看着从硅原料加入设备到生产出单晶硅棒,再到冷却、打磨、初步切割等一道道工艺,记者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

“这里是我们最早的工业园区,目前我们主打高新装备企业、新材料制造,其中新材料制造企业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从最初的作坊企业,到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企业的入驻,可以说我们的高新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顾浩瀚说。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整个高新区共入驻280多家企业,工人27000多人,本地职工就业率达到40%。园区招收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产业工人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高新区的建立,对带动我们当地的就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顾浩瀚说。

目前,哈密市依托新能源开发,引进了金风、中船、中车、三一集团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29家,已建成全疆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成功创建自治区级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利用哈密市丰富的铜、镍、钛、镁、钒、钼等资源,哈密市建成钛及钛合金2万吨、金属镁3.5万吨、工业硅6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哈密还在全力打造以氢能、算力为主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新材料与绿电消纳相融合,打造以钛基、镁基、硅基、铜基为主的300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从哈密到伊吾、巴里坤,从城市工业园区到戈壁深处的风电企业,沿着天山山脉追风逐日……今天的哈密,已经不是昔日那个以哈密瓜而为人熟知的哈密。在高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中,今天的哈密正在追风逐日,阔步前行。

“在哈密,我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让我贪婪地在这里耕耘。今天我已经离不开哈密,因为我的生命已经融入了这里!”这是一位援疆干部来到哈密工作后的感言,也是对今天的哈密最充满希望的赞美。


【责任编辑:王少晨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哈密:沿着天山山脉“追风逐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