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到,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在政策的有力引导与市场的强劲驱动双重作用下,储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时储能有望成为未来竞争的主战场。那么,我国长时储能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何种长时储能技术将脱颖而出,占据优势地位?未来我们又将面临哪些挑战,需突破哪些发展瓶颈?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在燃料电池、液流电池及新型储能技术研究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
◆新能源并网亟须长时储能
随着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突破煤电且成本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快速提升却面临“出力随机性”的天然短板。赵天寿指出,当前中国弃风弃光现象与电力紧缺矛盾并存,根源在于缺乏能够长时间平抑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风光电的不可控性直接影响并网比例,仅靠短时储能难以支撑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规模化替代。”
赵天寿强调,长时储能技术通常指在额定功率下持续放电时间超过4小时,其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备技术,需在发电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全面布局。在发电侧,长时储能可保障风光并网稳定性,避免因天气波动导致的供电中断;对煤电深度调峰和核电参与负荷调节而言,长时储能技术亦不可或缺。电网侧,其核心功能是削峰填谷,提升跨区域输电通道利用率。以中国新建的多条风光外送通道为例,其低谷时段常常超过4小时,需长时储能实现能量跨时段转移。用户侧,工商业电价谷段连续且时长超过4小时,长时储能可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
“全球范围内已凝聚起发展长时储能的广泛共识。”赵天寿指出,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将长时储能技术纳入战略发展的关键方向。然而,当前的储能技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抽水蓄能技术成熟,储能时间长,但需要特定地理条件;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储能时间长,已进入示范阶段,效率在持续提升中;而锂离子电池装机灵活,适合中短时储能。特别是在大规模储能的应用场景中,储能技术必须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以及资源可及性这三大要求。
◆液流电池或成长时储能“潜力股”
在众多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中,赵天寿认为,液流电池具有本征安全、时长灵活、寿命长等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赵天寿表示,“液流电池以水系电解液为能量载体,通过液态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储能,其功率与容量解耦设计,电堆决定功率,电解液储量决定容量。这赋予液流电池三大优势:本征安全、时长灵活、循环寿命长。”
赵天寿认为,液流电池虽然技术优势很明显,但成本问题一直是个“拦路虎”,阻碍了它大规模推广。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成本主要来自电解液和电堆两部分,要想降低成本,就得从这两方面一起发力。
“一方面,要提高电堆的电流密度,这样就能少用材料。”赵天寿解释说,通过把电化学、工程热物理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结合研究,能让电堆的电流密度比传统设计高出近一倍。目前产品级电堆的国内最高水平可以做到400mA/cm2,电堆材料用量降低,成本下降。
赵天寿指出,另一方面,要提高电解液的利用率。如果电解液利用率不高,不仅会浪费钒资源,还会让运行成本增加。通过设计出更高效的流道结构,电解液利用率可提高到80%以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随着液流电池产能不断扩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越来越紧密。赵天寿预测,未来五年内,液流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成为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之一。
◆行业应聚焦长时储能技术攻关
在探讨长时储能行业的发展前景时,赵天寿建议,行业同仁应当齐心协力,集中攻克长时储能技术的难题,推动产学研用各界的深度融合。我国在光伏、风电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指日可待。
在新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攀升的今天,兼具安全性、灵活性和长寿命的长时储能技术,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为实现长时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赵天寿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电解液利用率、电堆电流密度等关键技术瓶颈;其次,完善产业链布局,借助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长时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最后,持续优化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建议政府出台针对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支持政策,助力其商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李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