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色集团系列报道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有声有色”助脱贫 村企联动谋打赢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1年02月02日 14:02 作者:涂艳霞
2021-02-02 14:02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涂艳霞

对口帮扶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集团所属7家企业已与15个村签订消费扶贫长期订单。新疆有色集团致力于新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8年。

新疆有色集团致力于新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8年,切实肩负起国企助力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为南疆脱贫攻坚事业贡献“有色力量”和“国企方案”。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718万元,对口帮扶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新疆有色对口帮扶南疆地区6个乡镇21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3420户13059人,自然环境恶劣,人均耕地不足1亩,贫困发生率52%,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针对21个村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群众需求、社会矛盾、基层组织建设、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等情况,新疆有色集团党委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从起初的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脱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依赖政策性补贴救助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转变,从单一投入扶贫资金向“就业扶贫带动、产业扶贫造血、消费扶贫巩固”的“三位一体”扶贫新格局转变,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也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致富门路多 鼓起“钱袋子”

提升就业技能,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聘请农业技术人员驻扎村里,帮助农民学国语、学技术,使贫困群众掌握种植养殖技术,鼓励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图为第一书记袁雪峰帮助麦图荪·艾则孜整理带到夜市去卖的鸡蛋

博热克其村村民麦图荪·艾则孜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常年依靠低保补贴和残疾补贴维持生活,他的母亲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他,收入很低,到了冬天,生活拮据到靠借钱过日子。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帮助他母亲在离家不远的开发区葡萄基地安排了工作,每月工资有1000多元。针对麦图荪·艾则孜身有残疾的情况,村第一书记袁雪峰因地制宜帮助他寻到2处夜市摊位。麦图荪·艾则孜不等不靠,十分珍惜在夜市摆摊的机会,每天卖烤鸡蛋、烤红薯和西瓜,通过辛勤劳动增加收入。看到身残志坚的他如此努力,袁雪峰又通过有色扶贫公益岗让他实现二次就业,每月收入增加到2000元以上,如今麦图荪·艾则孜一家已顺利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依托订单农业合作社、生态养殖基地、卫星工厂等特色产业劳动岗位,让村内具有种植经验、养殖技术、生产积极性高、年龄较长的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帮助一些没有生产技术、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依靠新疆有色企业内部岗位招工需求,招录劳动力到企业实现稳定就业,增加稳定收入。2017年以来,累计吸纳于田县、阿克陶县贫困家庭富裕劳动力644人到所属企业就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同工同酬。

2017年分配到哈图金矿的麦图迪·海尼,现在辅助车间工作,他积极肯干、勤奋务实,月收入除奖金外有5000多元,每月一发工资他就会给父母寄钱,最多时一个月寄了4000元,如今他不仅买了小汽车,家里盖了新房,羊圈也维修好了,回乡探亲期间,村里的同龄青年都非常羡慕他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产业“接地气” 增收更稳定

对口帮扶村的土地大都十分贫瘠,可耕面积少,也没有稳定的产业支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为了改变贫困现状,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家至少有3个孩子。根据这一实际,新疆有色集团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积极培育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并形成规模,使困难群众产业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图为良种场村核桃加工厂忙碌的村民

图为工作队员艾山江·吐尔逊正在查看肉兔养殖基地里的兔子长势

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吸纳各村的致富能手、示范户与贫困户合作,为他们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在恰喀村推行“能人集中育雏、农户分散养殖”模式,利用闲置的养殖圈舍建立起3个鸡苗育雏点,调动群众参与养殖的积极性,目前5000只鸡苗存活率达到90%;在喀日巴格村利用300平方米的闲置果园养殖尼雅黑鸡,购置专业育雏设备,建立集中育雏点,集中养殖3个村的1万只鸡苗,可为参与的贫困户进行分红;在托万库木巴格村实施林下养殖鸡鹅项目,以贫困户为主要帮扶对象,直接受益66户237人,间接受益407户1463人;在斯克达西曼村投入7.65万元购买612只五龙蛋鹅进行集中养殖,带动51户237人受益;在乌尊博孜村实施的百亩西瓜种植项目2018年还清了村集体的40万元欠账,如今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斯克达西曼村的洋葱种植项目整合村里近100亩土地,提供7个就业岗位,将富余的17名劳动力安排外出就业,年增加收入近30万元。

拓宽产业扶贫方面,新疆有色集团投入1130万元用于建设獭兔养殖基地、芦苇席编织厂、家禽养殖基地、葡萄秸秆炭烧厂等卫星工厂,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还清了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欠账。

图为第一书记(左二)与致富带头人阿布杜艾尼·阿布地卡地(中)在田间地头查看尼雅黑鸡长势

新疆有色集团坚持既“帮”又“扶”,侧重搭建平台、培训技能、鼓舞斗志、开拓思路,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喀日巴格村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村里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第一书记的协调帮助下,有经商和养殖经验的阿布杜艾尼·阿布地卡地成为喀日巴格村复兴种养殖合作社的经理,他虽患有白血病,但工作认真务实,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个村的11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脱贫致富。2020年5月,一直申请入党的他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他激动地说:“以前我治病的费用95%都是党和政府帮我解决的,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里做点什么,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有色集团!”

自产转自销 致富底气足

新疆有色集团通过企业职工自购、委托加工、联系销售等方式,着力解决村民农副产品销路问题。驻村干部一边在于田县周边寻找销路,一边在集团所属单位开展“订单生产”“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消费扶贫,动员集团各族职工积极投身消费扶贫,党员、干部带头,帮助多买多销,在全集团形成了脱贫攻坚“党政重视、干群支持”的生动局面。

2020年新疆有色集团大力开展“农副产品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实现对15个对口帮扶村消费扶贫全覆盖。上半年帮助兰干乡开提米里克村解决20.8吨葡萄干滞销问题,实现收入37.4万元;集团总部机关和新鑫矿业购买1058只尼雅黑鸡和农家土鸡,让农民收入15.16万元;集团所属7家企业已与15个村签订消费扶贫长期订单。2020年全集团即将完成600万元、2021年计划实现1000万元的消费扶贫目标,为帮助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新疆有色将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将特色种养产业与消费扶贫深度融合,致力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消费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巩固脱贫成效,切实履行富民兴疆的国企责任。(图:涂艳霞 李永)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新疆有色集团系列报道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有声有色”助脱贫 村企联动谋打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