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马晓光(右八)等领导皆莅临台达西部制造基地开工仪式,与台达首席执行官郑平(左九)、全球制造总经理黄陆坤(左八)、华西地区总经理张世谦(左六)共同见证台达发展的新里程碑。
12月12日,全球电源管理及散热管理厂商台达宣布,台达武汉研发中心新大楼正式启用,总面积达15,300平方米,相较之前扩增近五倍,将聚焦数据中心、5G通信设备、电动车充电及车联网、新能源及智能微电网、工业物联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并强化与武汉当地客户及高校的合作。
10月14日至15日,由台达集团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双碳法治与经济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中达环境法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
日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按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之规定,对2023年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形式审查、初评、会评,共评选出一等奖1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0项,技术发明奖6项;二等奖4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40项,技术发明奖4项;三等奖19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8项,技术发明奖1项;青年科技人才奖6人;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个。
8月2日,国氢科技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发布会暨“氢进万家”课题启动会在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举行,会议以“创零碳经济,享清洁生活”为主题,正式推出了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品牌发电燃料电池和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并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课题。
7月3日下午,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长园深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园能源”)日前透露,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号召,取得显著成果。
近日,台达亮相汉诺威,正式推出其全新品牌价值主张——“Intelligent智慧物联 Sustainable节能永续 Connecting价值共创”。
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要实现“双碳”目标,建筑电气化是重要环节,需多部门、跨行业协同创新,并从规划、设计到终端应用进行系统创新和优化。
3月24日,为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推动校园建筑低碳化,以“阳光·零碳建筑”为主题的202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在北京举办启动会。
截至3月15日,新一轮电改至今已有8年,8年来,增量配电网、售电市场、电力现货交易等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一定成果,推动了电力产业链重构。
“通过低压互联装置,实现台区容量共享,可以缓解用电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解决配变超、过载问题,”2月16日,受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福建省南安市仑苍镇茶叶制作企业正抢抓时间开足马力生产,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泉州海丝之光)党员服务队队员梁国柱、洪育辉来到理想茶叶基地开发有限公司,针对客户高峰用电情况,介绍台区组共享储能微电网这一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优势。
3月15日,青海省重点能源工程——乌图(昆仑山)75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基础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各项施工作业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两百余名参建人员坚守现场,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进度,确保工程6月底完成土建交付电气安装。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设备,充电桩不足已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日,由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四方股份与南方电网联合研发和交付的我国首个移动式大容量全场景电池储能站投运,该电池储能站为我国首个结合大容量高压级联技术路线和可移动设计的电池储能站,四方股份为其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包括10千伏/6兆瓦高压级联电池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协调控制系统(PMS)、储能电池系统集成、集装箱移动车辆等。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斯伦贝谢Schlumberger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LB) 今天正式宣布更名为SLB,在低碳能源的愿景下,从全球领先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转型为全球科技公司,致力于能源创新驱动,构建和谐地球家园。
随着风能、太阳能规模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加上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显著下降,新能源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发电成为全球主导能源,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储能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不可或缺的新能源核心产业,在新能源比列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多重作用,助力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正成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大数据应用是当下工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作为全球共识的碳中和愿景也与此密切相关。
随着分布式光伏的推广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对现有配电网是巨大的挑战,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涉及领域多、影响范围广,是一场战略性、革命性、全局性的变革,不仅需要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变革突破,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用户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参与,构建协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尤其要积极发挥品牌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