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法草案二审——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对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 洞察产品碳足迹 共建低碳价值链

    9月9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主办的“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巡礼系列报道之一 从海上风电到绿色生活,中国全面迈向低碳未来

    在珠江口的波涛中,一个庞然大物缓缓启航,这是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它如同海上的绿色巨人,承载着清洁能源的梦想,即将在深海中矗立,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大型化、深远海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我国成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

    据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陈炜伟)记者13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成效显著,能源消费总量有效控制,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 关于中国高铁列车能耗,权威解读来了!

    中国高铁列车在节能方面突出表现为:一是控制牵引能耗,车体使用轻质复合材料,外形采用流线形头型、下沉式受电弓等减阻技术,车体质量轻、运行阻力小。

  • 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8.9%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第 02 版)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记者丁怡婷)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96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

  • 广东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广东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新动能蓄势聚力,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5094.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2%,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7.99%,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66个百分点。

  • 75年发电量增长2000多倍 发电2秒够一个中国人一生用电

    你有没有听家里长辈说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光企业用电很难保证,就是居民用电也很紧张,而现在,我国发电量已1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如今我们1个人1天的平均生活用电量,大概是75年前1个人近3年的用电量。

  • 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礼|新疆:山山有金铜铁、盆盆有煤油气

    新疆,是物华天宝之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馈赠格外慷慨,“山山有金铜铁、盆盆有煤油气”,新疆地跨世界两大重要成矿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已发现矿产153种,77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十。

  • 大唐国际:吹响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保电集结号

    9月18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召开保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期间安全稳定动员会,全面落实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要求,对系统保电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吹响保电集结号。

  • 电力“时光机”:75年从点点烛光到万家灯火

    从夜晚依靠微弱烛光到如今灯火通明的现代生活,电力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家庭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不仅电力供应充足稳定,我们更享受着清洁绿色的电能,这份光明既照亮生活也守护绿水青山。

  • 75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9月19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 耐500℃高温超坚固碳塑料制成

    科技日报北京9月3日电 (记者刘霞)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和喀山国立研究技术大学科学家携手,成功研制出基于磷酸盐黏合剂的超坚固碳塑料,其能耐受500℃以上的高温。

  • 动力电池如何向“新”而行——专家共话先进电池前瞻技术

    “能不能用AI帮助解决电池材料目前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在日前举办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全球先进电池前瞻技术专题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抛出此问题作为演讲开场白。

  • 刷新纪录!我国青藏高原环境科学钻探深度达750米

    9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新进展,方小敏院士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在青藏高原腹地伦坡拉盆地开展超千米钻探计划。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看我国“硬核”科技有多广泛

     提起核能应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是核电、核能供暖等清洁能源,其实在工业、医学、农业等很多领域都能看到前沿的核技术应用,比如说工业方面的超级显微镜;医学方面的放射治疗、医学成像;农业方面的植物育种等。

  • 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从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

  • 北斗产业迈入规模应用新阶段

    江苏省宿迁市北斗智联(江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的汽车智能中控导航,陈少帅摄(中经视觉) “截至今年上半年,北斗产业综合指数已达1431点,对比2013年北斗产业元年,指数增加幅度超过470%;对比2023年上半年,指数增加幅度超过9%。

  • 超越美国!时隔7年 我国科学家刷新这项世界纪录 该领域是当代科学前沿“必争之地”

    据新华社报道,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创造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

  • 双动力+超长航时 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

    近日,哈工大重庆研究院旗下翌翔无人机团队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在明月湖顺利完成首飞,随着“双能混动”无人机首飞,意味着全国首个将太阳能与氢能结合的创新能源系统正式“问世”,可大大提升无人机续航能力与环保性。

  • 为未来产业夯实科技基石

    科技创新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升空入轨,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