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查看详情>>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 (2025年3月26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六届〕第33号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25年3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查看详情>>2025年3月26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查看详情>>国际能源署4月10日发布报告称,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改变能源行业,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激增,同时也带来削减成本、增强竞争力和减少排放的重大机遇。
3月26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会上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地的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
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
《指导意见》提出,供需统筹、有序替代,统筹可再生能源供给与重点领域绿色能源消费,加快推进增量替代,稳步扩大存量替代,稳妥推动可再生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
具体来看,《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5%以上,再生铝产量达到1150万吨。
2025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氢能的能源地位。
“作为绿色电量供应主体,目前新能源在整体电量供应严重不足时难以独立支撑电量缺额,新能源的有效容量远小于常规电源,在系统最需要电力支撑时的供应保障能力偏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系列目标,包括“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有望超过目前各国既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装机量总和约25%,其中,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中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不断巩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导者地位。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但很少有国家在《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部分国家的计划尚未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