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多,广东太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力科技”)终于走到了IPO“注册生效”,只待“最后一公里”挂牌上市。
靠卖小小的收纳袋及墙壁置物架,太力科技一年收入高达8亿元,让人有些难以置信。太力科技称,其聚焦家居收纳领域近20年,已经成为行业第一梯队企业,“太力”品牌市占率国内第一。
不过,太力科技的成长性面临考验。2024年,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为0.88亿元,同比仅增长3.72%,大幅失速。
公司依赖电商平台,随着电商平台费用增加,公司业绩增长或将进一步承压。
太力科技的股东进出异常。2021年底,公司IPO前,基金突击入股。2024年底,在等待注册的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三名股东突击退出。
太力科技的客户也存在蹊跷。公司的产品TPE弹性体材料,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售收入约3276.18万元,这一收入竟然仅来自一位买家,即A股公司通达创智,而通达创智还是太力科技的同行,其与太力科技同时为宜家的供应商。
挂牌上市在即,太力科技的一些谜团仍未解开。
净利仅增3.72%成长性临考
排队两年多,太力科技终于走完了IPO全程,只待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发行上市。
2月18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太力科技的注册结果为注册生效。
2022年12月27日,太力科技A股IPO获得受理,并进行了预披露。2023年8月11日,太力科技上会接受审核获通过。时隔一年半,太力科技终于实现了“注册生效”。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注册生效后的3天,即2月21日,太力科技更新了招股书,最新的业绩大幅失速。
经营业绩显示,2020年至2023年,太力科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6亿元、6.23亿元、6.38亿元、8.35亿元,同比增长51.97%、14.04%、2.39%、30.9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38.37万元、4358.38万元、5883.55万元、8495.77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123.48%、-40.61%、34.99%、44.40%。
上述数据显示,虽然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并不稳定,2022年的同比增速仅2.39%,而归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大幅下降,2022年尚未恢复到2020年的水平,2023年急速增长,但与2020年相比,仅增长15.77%。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太力科技的成长性不足。
最新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太力科技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20亿元,同比增长22.07%,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公司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8811.70万元,同比增速仅3.72%,远远低于2022年、2023年的增速。
对于2024年经营业绩,太力科技解释称,国内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公司不断在新兴电商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发力,使得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二季度以来,由于电商平台陆续推出/跟进仅退款、比价、自动跟价、强制运费险等政策,导致了公司在各平台的销售策略受限,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
太力科技称,2024年四季度以来,电商平台对商家政策压力逐步缓解,陆续出台商家支持政策,公司经营业绩开始回升。公司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51亿元,同比增长12.55%—25.00%;净利润为2073.62万元—2220.05万元,同比增长3.14%—10.43%,增速依然较慢。
交易所也对太力科技的成长性表达了担忧,在审核问询函及上会审核时,均对公司成长性问题进行问询,要求公司对真空收纳袋、垂直墙壁置物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降低原因、未来市场发展空间是否受限,主营业务是否具备成长性等进行说明。
同行充当客户疑点重重
太力科技的客户,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太力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真空收纳袋、垂直墙壁置物产品等。从营业收入构成来看,公司有六类产品,2024年上半年,真空收纳袋、垂直墙壁置物产品、其他家居用品、户外用品、真空食品及档案袋、TPE弹性体材料收入占比分别为43.75%、30.86%、20.23%、3.84%、0.76%、0.55%。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京东一直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前五大客户还包括HMS MFG CO 、宜家、沃尔玛、LIDL&KAUFLAND ASIA PTE.LIMITED、通达创智、TOWA INDUSTRY CO., LTD。
上述客户中,宜家一直公司重要客户。报告期,太力科技向其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10%、6.30%、4.84%、3.97%。
备受关注的是通达创智,其于2021年新进入太力科技前五大客户名单,双方合作始于2018年。
通达创智主要从事体育户外、家居生活、健康护理等消费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招股书中,太力科技将通达创智列为已经上市的同行业可比公司。这说明,通达创智是太力科技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为何成了太力科技的前五大客户?
通达创智对于太力科技而言,非比寻常。
报告期,太力科技第六类产品TPE弹性体材料销售收入分别为541.65万元、797.94万元、871.84万元、769.41万元、295.34万元,合计为3276.18万元。
奇怪的是,这类产品全部销售给通达创智。也就是说,公司这类产品有且仅有通达创智这一名客户。
根据审核问询信息,太力科技TPE弹性体材料为宜家指定的吸盘生产材料,进入了宜家产品技术规范行列。公司是宜家TPE真空吸盘材料的唯一供应商。
通达创智也是宜家的供应商。据此可以确定,通达创智是替宜家采购TPE弹性体材料。
诡异之处在于,太力科技为何不直接向宜家销售TPE弹性体材料,而要通过通达创智转手,形成三角商业链?太力科技并不具有TPE弹性体材料独家技术垄断,宜家为何要指定太力科技为独家供应商?宜家为何要指定通达创智来向太力科技采购?
对于通达创智成为前五大客户,太力科技在招股书中称,上述新增前五大客户,业务获取方式为商务洽谈。
那么,究竟是宜家指定还是自行商务洽谈?亦或是宜家指定后再进行商务洽谈?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020年,太力科技销售给通达创智的TPE弹性体材料,并非自产,而是委托外部供应商生产,即向苏州优粒子塑胶有限公司采购再转卖给通达创智。
在太力科技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宜家为何要指定为唯一供应商?
2020年至2022年,太力科技向通达创智销售上述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9.07%、64.75%、66.04%。
转手贸易,毛利率接近40%,2021年开始,太力科技自行生产,毛利率超过60%。通达创智为何愿意接受如此高的毛利率?
这一业务至今仍疑点重重。
IPO临门一脚股东突击退出
太力科技的股东表现也出现异常。
太力科技实际控制人为石正兵,其还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其子石维聪担任董事。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石正兵直接持有公司73.92%股份,通过中山新正、中山魏力间接控制8.39%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82.31%表决权。
从股权结构变动情况看,太力科技的股东入股退出存在异常。
2012年,员工通过持股平台中山新正入股,价格为3元/注册资本。2020年10月,仍然是员工通过持股平台中山魏力入股,价格为4元/注册资本。时隔8年,入股价格仅增加1元/注册资本。此时,公司市值约为2.90亿元。
2020年11月,仅过一个月,太力科技引进外部股东,张桂明、邓志毅、海宁海睿、常州铭德、郝群、刘晓乐以货币出资方式认缴人民币6430万元,增资价格10元/注册资本。此时,公司市值约为7.90亿元。
2021年5月,时隔半年,张桂明将其持有的太力科技2.53%股权以2000万元转让给张结燕,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转让价格为10元/注册资本。
2022年12月,太力科技递交上市申请。
张桂明耗资2000万元入股,为何在递交上市申请前突然退出?
2021年12月,太力科技再度增资,新增注册资本220万元,由嘉兴栈道栈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廖江分别增资200万元、20万元,增资价格16元/股。本次增资完成不到一年,公司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进行预披露。
嘉兴栈道是一家私募基金,其为何在IPO前夕突击入股?廖江是公司董事、高管,其原本就已经持有股份,为何不通过员工持股平台低价持股,而要与外部机构一起高价入股?
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12月,郝群、海宁乾航、常州铭德和石正兵签了《股份转让协议》,分别向石正兵转让20万股、120万股、120万股,退出了公司。按16元/股计算,郝群、海宁乾航、常州铭德分别拿到320万元、1920万元、1920万元。
太力科技处于注册阶段,真正处于“临门一脚”阶段,三名股东为何要突击退出?这让人有些不解。
此外,2022年、2023年,太力科技的财务总监王竑薪酬分别为83.87万元、96.10万元,均为公司董监高中薪酬最高。从披露的信息看,王竑并无特殊之处。2019年,其在担任A股公司江龙船艇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时,薪酬为25万元。
为何是财务总监的薪酬最高,而不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石正兵,也不是核心技术人员?
【责任编辑:肖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