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辉光电(688538.SH)拟赴港上市加速海外布局。
日前,和辉光电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对于赴港上市的原因,和辉光电称,主要为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提升公司高端AMOLED面板产品的产能比例。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和辉光电是国内领先的中小尺寸高解析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知名企业。2024年上半年,和辉光电的出口收入金额为8.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7.13%。
但和辉光电至今尚未盈利。日前,和辉光电发布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9.58亿元,同比增长63.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净利润,下同)亏损25.14亿元,同比减亏7.31亿元。
粗略计算,在A股上市之后,2021年至2024年四年时间,和辉光电的净利润累计亏损83.05亿元。
拟“A+H”上市
日前,和辉光电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和辉光电表示,公司将充分考虑现有股东的利益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即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8个月或同意延长的其他期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并上市。
此外,和辉光电还披露,公司将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本次发行H股并上市的审计机构。
资料显示,和辉光电主要专注于高解析度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及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终端电子产品,同时公司也在积极研发生产适用于车载显示、航空机载显示等专业显示领域的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产品。
2012年,和辉光电成立。2020年8月,公司A股IPO申请正式获得受理。2021年5月,公司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共发行新股30.84亿股,募集资金净额约80.02亿元,分别投入到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产能扩充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2024年6月末,和辉光电上述两大IPO募投项目分别已投入募集资金45.32亿元、15亿元,投资进度分别为69.69%、100%。
目前,和辉光电建设有两条不同世代生产线。其中,第4.5代AMOLED生产线量产产能15K/月;第6代AMOLED生产线原规划产能30K/月,两条生产线均已量产。
A股上市近四年,启动H股IPO,和辉光电意在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提升公司高端AMOLED面板产品的产能比例。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和辉光电的营业收入中,境外市场占比较高。2022年和2023年,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18亿元、11.66亿元,占比22.12%、38.77%。
2024年上半年,和辉光电的出口收入金额为8.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7.13%。
至今仍未盈利
寻求“A+H”两地上市的背后是,和辉光电至今仍未盈利。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冲刺A股IPO时期,2018年至2020年,和辉光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3亿元、15.13亿元、25.02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8.47亿元、10.06亿元、10.3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下同)分别亏损9.09亿元、10.28亿元、10.73亿元。
上市之后,2021年至2023年,和辉光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21亿元、41.91亿元、30.38亿元,同比变动60.69%、4.24%、-27.5%;净利润分别亏损9.45亿元、16.02亿元、32.44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10.7亿元、17.81亿元、33.32亿元。
对于业绩持续亏损,和辉光电称,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行业具有技术密集性和资本密集性的特点,行业对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等要求较高,需要持续投入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同时生产运营的固定资产投入也较大,且从项目建设到达成规划产能、完成良率爬坡、实现规模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在投产前期,由于固定成本分摊较大,行业厂商通常因单位成本较高而产生亏损,甚至可能存在产品毛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为负的情形。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至2024年前9个月,和辉光电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4.11亿元、4.33亿元、4.72亿元、3.29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23%、10.34%、15.52%、8.89%。
日前,和辉光电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9.58亿元,同比增长63.17%;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25.14亿元、25.83亿元,同比减亏7.31亿元、7.49亿元,减亏幅度为22.52%、22.49%。
至此,在A股上市之后,2021年至2024年的四年间,和辉光电的净利润累计亏损83.05亿元。
和辉光电称,2024年,公司坚持研发创新,致力于对AMOLED前沿技术的持续突破,实现了Hybrid、Tandem、高频PWM调光等多项前沿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量产了多款各应用领域的新产品。2024年,公司聚焦主业,深入开拓市场与客户资源,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出货量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总收入的大幅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强化精益生产管理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积极推进供应链管理,持续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大幅提升,净利润、每股收益等指标均同比改善,整体经营业绩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肖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