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高压迎来碳中和“风口”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1年05月10日 17:47 作者:李文华
2021-05-10 17:47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文华

国家电网公司就发展特高压向国家递交了一份材料。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这样描述特高压思路的形成。破解了能源电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我国特高压在国际上“无标准、无经验、无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从“白手起家”到“大国重器”,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可以说,建设特高压电网,是我国电力发展史上最艰难、最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重大成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个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度4.8万公里。特高压电网已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能源运输“主动脉”,破解了能源电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了能源从就地平衡到大范围配置的根本性转变,有力推动了清洁低碳转型。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明确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面向未来,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各洲各国电网互联,促进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破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困疾病等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道路、作出新贡献。

酝酿多年的“高招”

大规模、长距离输煤一直是我国能源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铁路新增运力的70%以上用于煤炭运输。本世纪初,我国沿长江每30公里就有一座发电厂,长三角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45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

这和我国资源禀赋与负荷逆向分布密不可分。我国76%的煤炭、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分布在西部北部,8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距离东中部电力需求中心1000到4000公里左右。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资源有限与需求快速增长、煤电运紧张与能源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困难等之间的矛盾?

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这样描述特高压思路的形成:“2000年以前我在山东工作,当时各个地方都是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不重视电网,也很少考虑有没有煤、运力够不够的问题。2000年以后来到北京,从更高层面再看我国能源资源、电力供需,才深刻认识到,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是造成我国煤电运长期紧张,周期性、季节性缺电的根源,要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发展输电容量更大、输电距离更远、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提高电网‘运力’,有朝一日能在全国范围配置电力。”

事实上,刚刚掌舵国家电网公司的刘振亚,在主持第一次党组会上就提出要发展特高压。会后,国家电网公司就发展特高压向国家递交了一份材料。中国特高压发展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

如果更早追溯,刘振亚的胸有成竹,源于早在他的研究生论文中就涉及了我国需要更高电压等级这一课题。

在刘振亚脑海中酝酿多年的特高压输电这一“高招”,打动了参加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验收总结会的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他们表示特高压输电是“解决能源问题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应在“电力规划中加以研究和考虑”。

2005年春节后,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可行性研究。2005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发改办能源〔2005〕282号),提出“启动我国百万伏级交流、正负80万伏级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前期研究工作”。同年3月21日,国务院领导主持会议,刘振亚参加会议并作了汇报。这次会议纪要(国阅〔2005〕21号)明确同意发展特高压电网,并将特高压纳入国家重大装备规划。

征服电力“珠穆朗玛峰”

特高压是指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输电距离远、容量大、效率高、损耗低、单位造价低、占地省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能源供应不安全、现有电网不安全、生态环境不安全等问题。但特高压在中国属于“白手起家”。

为了全面了解特高压发展情况,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先后组织专家多次赴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实地考察。当时,国外特高压发展要么是尚处于研究阶段,要么是因为技术或经济原因,没有投入商业运行。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010--56002752”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我国特高压迎来碳中和“风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