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钢铁行业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几十年都将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根据麦肯锡测算,如果要实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情景,到2050年我国钢铁行业须减排近100%。这是极具挑战的目标,需要从钢铁行业的消费、生产、技术等多个关联领域共同推进零碳转型。
行业供给收缩,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产业。2019年,全球钢铁行业能源消费量约占最终能源消费的8%,产生直接二氧化碳排放2.6吉吨,约占能源直接碳排放的7%。
在我国,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制造业门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至峰值,达到6.93亿吨标煤,随后逐年下降,在2017年降至6.09亿吨标煤。近年来,钢铁行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也缓慢下降, 2017年占比约为13.6%。
高占比的能源消费量,自然也“成就”了钢铁行业名副其实碳排放大户的名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也是我国碳排放最高的制造业门类。这点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可以得到印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8%、工业部门碳排放量的47%,是工业部门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也是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
“盛极而衰”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工业发展。当钢铁行业的产量、能耗和排放等多项数据达峰一段时间后,随之而来的数据下行是必然的结果。
结合工信部及各省市碳达峰规划看,钢铁行业将成为碳达峰率先影响的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峰值或已在2020年达到,未来产量或将逐渐走下台阶。
钢铁压减产量,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减量过程中,重点任务一个是寻求集约式发展,另一个就是节能减排。2020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20)》指出,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53.7千克标准煤,较2015年下降3.2%,提前完成《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能效指标任务。
政策引导行业产能置换
为确保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需要从钢铁消费、生产、技术等多方面推进。
钢铁行业消费的能源类型主要是煤炭,用作还原剂和燃料,其次是电力和天然气。作为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钢铁行业碳减排最为有效的减排手段便是削减产量。
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粗钢产量以及钢铁企业销售额仍均处于峰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05300万吨,同比增长5.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初步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47033亿元,同比增长10.86%;销售成本42366亿元,同比增长11.57%,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7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074亿元,同比增长6.59%。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010--56002752”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