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迎良机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2年02月17日 15:56 作者:韩逸飞
2022-02-17 15:56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韩逸飞

随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提出,新能源需求共振打开了高速增长的空间,但对于如何安全高效利用新能源,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难题。

随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提出,新能源需求共振打开了高速增长的空间,但对于如何安全高效利用新能源,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难题。这其中,储能被寄予厚望。得益于时代的机遇,电化学储能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我国储能装机容量大幅增加。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新型储能建设项目257个,储能容量为11.8吉瓦,分别是2020年同期的1.6倍和9倍,百兆瓦以上规模的项目个数是2020年同期的8.5倍;百兆瓦级的大型项目陆续开工,吉瓦级的巨型项目也被列入开发日程。预计2022年投运项目将大幅增加。

新形势下新能源电站迫切需要储能配备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电网测算,到2035年,风、光装机规模分别将达到7亿、6.5亿千瓦,全国风电、光伏日最大波动率预计分别达1.56亿、4.16亿千瓦,大大超出电源调节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清洁的调节资源,以具备应对新能源日功率波动5亿千瓦左右的调节能力。

与风光发电高速增长相伴而来的是严重的弃风、弃电问题。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不断提高,其对电网的稳定性也提出了新要求。可再生能源的引入使得发电侧变得不稳定。比如,风电的发电高峰会随着天气而产生季节性及地区性的变化,光伏则在夜晚或阴雨天无法发电,二者皆不可根据用电需求进行调节。

大规模储能技术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利用的关键,也将是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改变电能生产、运输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弥补现有电力系统中最缺失的“储放”功能,达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能质量、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的。

储能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内涵是重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实现能源结构由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转型升级。与化石能源相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是“看天吃饭”的不稳定电源,而储能可有效解决新能源出力与用电负荷时空不匹配的问题,实现新能源充分消纳利用。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15910626987”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迎良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