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碳市场通过碳定价服务减排的关键。自从2021年7月启动全国碳市场以来,中国的碳价是否合理,是否起到了预期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碳价走势,相关行业又有哪些期许?这些问题都可以在2022 年 2 月 22 日发布的《2021 年中国碳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报告中找到答案。
地方碳市场目前的价格区间以及受访者对全国碳市场的价格预估
调查工作由ICF 国际咨询公司和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联合开展。调查和报告撰写还得到了美国环保协会、能源基金会、挪威环境局和欧洲环保协会中国代表处的支持。
据悉,调查执行团队对中国已经或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碳密集型行业行业代表,尤其是来自电力行业的代表进行了广泛调查,收集了中国碳市场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以期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调查收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答卷 417 份,其中 76%来自控排企业,有49%的受访者来自已经被纳入地区或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在控排企业中,发电行业占比最高(受访者比例为 33%),其次是建筑材料(包括水泥)(20%)、钢铁(7%)、化工(6%)和有色金属(5%)行业。10%的受访者来自碳市场相关服务供应商,包括咨询服务、核查服务、碳抵消项目开发和碳交易服务等。另有 3%的受访者来自研究机构,其余受访者则来自学术界、金融业和地方政府。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会稳步上涨,但对于上涨幅度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平均碳价预期为49元/吨,到2025年将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9元/吨。
继发电行业之后、水泥、钢铁以及电解铝行业对被纳入碳市场进行了相对更加充分的准备。受访结果显示,这三个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平均预计时间是2023年之前,而超过1/3的受访者预计上述三个行业将最早于2022年前被纳入。其他四个重点排放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平均预计时间则是在2024年之前。
受访者预计,从目前直至2030年,碳价对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将会日益增加。约4/5回答该问题的受访者预计,到2025年其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至少会受到中等程度的影响。只有5%回答该问题的受访者预计,即使到2025年其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不会受到影响。
随着中国碳交易体系制度建设框架完善,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水平、减排能力和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逐步提高。同时,碳的价格发现的机制和作用越来越显现了。通过碳市场这种市场的手段来推进企业和国家绿色转型的功能也越来越有成效了。
从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实践来看,全国碳市场这种市场机制仍要不断完善。合理的碳价是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配额的分配模式、基准等也要有更完善的研究,才能让企业对于碳市场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并制定相应策略,这也有助于碳市场稳定。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范围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碳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碳市场需求,很多企业都设立了低碳管理的职能部门,形成了机构上的支撑。
碳价是政策成本、管理成本和企业减排成本最终综合得出的结果。从目前来看,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有2000多家电力企业,我国现有的碳价也只是作用在发电企业身上,但是电力企业之前已经进行过多轮节能改造,进一步提高能效的空间非常有限。未来纳入更多行业之后,我国碳价会是更综合的减排成果的体现。
与会专家表示,从目前发电企业的实践来看,过高的碳价不利于发电企业健康的发展。碳价要维持在相对合理范围内,既不因碳配额供给过少、碳价过高产生过大的负面效果,如大幅增加企业经营压力、损害经济发展等;又不因碳配额供给过多,碳价过低导致企业忽视减排,损害减排效果。所以,有专家呼吁,要尽快建立良性的碳价传导机制,让碳减排的成本有效地传导到市场上来,比如实现电力市场和碳市场联动。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