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202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在京举办。本届年会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更好地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邓建玲分享了中国华能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方面的重要实践。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邓建玲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兼顾好四个目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25.6亿千瓦,人均装机达到1.8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番,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7%提高到17.5%,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硅片、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96%、76%,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最大单机容量达到7兆瓦、16兆瓦。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氢能开发利用等新技术新产业快速迅猛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落实‘双碳’战略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科学谋划,有序推进。”邓建玲表示,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兼顾好四个目标。一是安全目标,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底线思维,先立后破,推进化石能源有序减少和非化石能源可靠替代,提供充足可靠的能源电力供应。二是高效目标,坚持节能优先、提高能效,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以更低能耗和更小碳排放带来更大产出,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网源荷储互动融合。提升系统运行效能。三是优化能源电力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四是低碳目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打造深度低碳电力系统。
华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哪些具体举措?
据了解,中国华能作为国内主要的发电集团,目前发电装机超过2.2亿千瓦,发电量占全国1/10,是国内最大民生供热企业。
邓建玲表示,中国华能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发展目标,打造新能源、水电、核电三大支撑,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十四五”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8000万千瓦,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为实现这一目标,邓建玲分享了中国华能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是深化三线一带发展布局,构建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北线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东部沿海推进海上风电和核电发展,西南重点开发水风光一体化项目,中东部建设分散式分布式连片发展带。截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累计核准在建983万千瓦,位居行业第一。水电装机超过2700万千瓦,雅江中游、澜沧江西藏段、澜沧江云南段三大多能互补基地纳入国家规划。
二是突出一主四化开发模式,建设大型综合能源基地。以基地型规模化开发为主,加快形成风光火一体化、水风光一体化,风核气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多元化、风光荷分布式多场景融合化发展模式。
三是构建源头零碳替代、过程减污降碳,终端捕碳固碳、多能互补友好并网、数字化智能化支撑的技术体系。近年来,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40%,解决了多个卡脖子问题。投运世界首个非补燃式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全球容量最大的5兆瓦超级电容—15兆瓦锂电池混合储能调频系统、国内首套煤电机组耦合蒸汽熔盐储热示范项目等。创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体系,建成我国首套燃煤电场碳捕集装置,研发国际首创、华能独创的煤电烟气污染化一体近零排放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我们用创新引领能源行业,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探索。
四是构建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和基层电厂三级碳资产管理体系。110多家电厂完成首个履约期配额清缴,30多台火电及组开展二氧化碳在线连续监测示范。探索开展全业务链条、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创新发展碳金融。
需要在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关键技术、市场机制、政策法规等创新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关系我国能源发展全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关键技术、市场机制、政策法规等一系列进行创新。”邓建玲指出。
在制度设计上,他表示,应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以推进能源转型为基本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技术发展、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统筹协调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研究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发挥战略引领的关键作用。
在战略规划方面,协同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强行业协作,推进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企业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发展,降低投资市场风险,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关键装备和原材料稳定可靠供应。
在关键技术研发上,他建议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体系,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的作用,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产业相互协同,多技术集成创新。瞄准新型能源体系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布局,攻关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推动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新能源储能、氢能等领域标准制定,健全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建立产品碳足迹标准和标识制度。
此外,持续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完善煤炭、电力价格机制,探索容量补偿机制、容量市场等多种方式,保证电力系统有效容量的长期充裕性,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涵盖行业优化碳配额分配制度,实现绿色电力和绿色市场有机衔接,加强与电力市场耦合联动。
【责任编辑:慕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