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企创新引领作用 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4年08月30日 16:53 作者:胡勇 李三 夏振来 徐璐杨
2024-08-30 16:53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胡勇 李三 夏振来 徐璐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优势,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创新布局、激发创新潜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亟需进一步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一、国有企业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意义重大

国有企业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国有企业要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做表率,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大动能。

国有企业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是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国有企业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能有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集群化发展优势,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国企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是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世界一流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培育自身的动态发展优势,其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有助于国有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研发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原创性需求分析与牵引力不足

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原创技术情报分析与科学预测能力,导致原创性、引领性的需求提出与带动能力不足。同时国有企业大多属于产业内大规模的终端用户或者总成企业,有条件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产业链集成提供需求场景,但目前国有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场景需求牵引原创技术研发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二)原创技术供给作用有待强化

在高铁、通信器材、风力涡轮机等领域,国有企业经过不懈努力,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跑水平。但高端芯片、先进材料、核心设计软件等领域仍无法自给,国有企业原创技术成果与科技强国目标存在差距。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国有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偏低,2021年我国国内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不足0.60%,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三)创新要素集聚效果不明显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基础优势,但目前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还未实现有效集聚。创新平台方面,研发原创“硬”科技离不开试验、仿真、中试、场景等支持,国有企业亟需打造高水平、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资金保障方面,研发投入结构有待优化,尚未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通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国有企业已普遍建立了成果转化应用或产品孵化机制,但在实践中,由于转化渠道不够丰富、内部孵化服务能力较弱、创新主体协同衔接不够紧密等原因,导致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应用,从而无法使更多科研“种子”转化为产业“果实”。

三、国有企业提升原创技术研发能力的有关建议

(一)健全企业牵头攻关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需求牵引能力

一是建立原创技术分析与预测机制,构建基础情报+AI分析的科技情报服务能力,加强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研判,支撑原创技术研发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二是牵头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带动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和扩散应用,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三是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投入规模,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汇聚优势力量加快解决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

(二)加强前沿引领技术与基础研究,全面提升源头供给能力

一是建立基础研究特区,部署基础研究重大专项,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根技术”,推动创新资源向基础源头、关键技术底座领域集中。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大战略科研方向,实行使命导向的运行管理、绩效评价和稳定支持机制,稳定和集聚一批研究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推动涌现更多“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技术运营转化和产业孵化,储备一批硬核型、原创型、高价值型必要专利,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

(三)强化平台、人才、资金保障,全面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一是加快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实验室体系。二是设立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靶向引进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依托高水平研发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一对一”全链条发展体系,大力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三是建立高效能研发投入与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对长线研究和基础前瞻研究团队予以长期、持续、稳定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创业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科技信贷等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

(四)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全面提升转化应用能力

一是拓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开展“先赋权后转化”,鼓励研发人员以“双聘制”形式进驻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二是以首台首套首批首版为重点,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编制原创技术成果推广目录,在重大项目建设、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国产化示范工程中优先采购纳入推广目录的自主创新成果。三是联合政府及产业合作伙伴设立原创技术创新基金,面向技术创新主体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金扶持与运作管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资本手段支持和牵引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杨涵易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发挥国企创新引领作用 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