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能源转型高端论坛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

11月15日,“2025年国际能源转型高端论坛”在澳门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双碳’经济创新路径”,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有效路径。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教授和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长、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施训鹏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致辞。

刘成昆在致辞中指出,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加速能源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核心共识与紧迫任务。他强调,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始终积极参与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交叉学科的探索,充分发挥澳门作为国际化平台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清洁能源合作等领域中发挥关键枢纽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施训鹏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的发展情况与战略目标。ISETS是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会员制专业组织,总部位于澳大利亚,致力于成为能源转型相关知识和协作的中心,推动对话并有效收集和共享有关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经验的信息。目前,学会已成功举办多次能源转型论坛,并在泰国曼谷与中国南京举办了两次年会,预计于11月底在日本东京举行2025年ISETS年会。

在主旨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潘家华教授详细阐述了提振COP30雄心的中国经验。他指出,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在于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着重实现能源零碳化、治理扁平化和市场主体化。中国力争将全经济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30%以上。此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力争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前秘书长孙贤胜博士回顾了中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脱离化石能源的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要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同时化石燃料不仅是能源还是工业原料,碳排放需实现回收再利用,并鼓励公众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院长齐晔教授讨论了中国煤炭消费是否已达到峰值的问题。他指出,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是导致煤炭消费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电气化带来的煤炭消费增加能否得到成功抵消,取决于当年电网的清洁程度和煤炭消费结构。齐教授还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三步路线图。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认为,当前的能源转型是对能源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不仅仅是增加几种新能源,而是要彻底改变整个能源的生产、输送、储存和消费方式。他进一步提出了数字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系统性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了“数字化-能源效率-能源转型”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教授详细讲解了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对供应链的连锁反应。通过采用具有成本传导能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他全面评估了CBAM对供应链的影响,并识别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规则。研究表明,欧盟消费者将受到价格上涨和显著消费者福利损失的影响,东欧和南欧成员国尤为严重。

在分论坛上,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的学者们分享了各自关于环境风险、环境政策、发电侧碳减排、企业数字化及绿色资本等相关话题的前沿见解。

本次会议由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主办,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承办,澳门基金会资助。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要闻推荐
热点专题
精彩视频
追光者
采煤机的“超大份午餐”一刀煤!
藏在你家的“超级充电宝”
迎冬启序
精彩图集
济青高铁潍东上行联络线两座连续梁合龙
“双十一” 夜间物流忙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浙江首座220千伏新型数字智能变电站投运
2025年国际能源转型高端论坛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