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威宁大地寒意渐浓,但位于双龙镇高山村的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里却透着勃勃生机。连片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山坡上,光伏板下种植的荞麦颗粒饱满,蔬菜、牧草长势良好,为周边群众增收带来了希望。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模式,让这片曾经闲置的山地实现了“一地两用”。“以前这座山头几乎是荒坡,种啥都难长,现在架起光伏板,光伏板下种庄稼,我们在基地务工还能挣钱。”正在蔬菜地里忙着除草的村民马勋爱笑着说。这种变化,来自于威宁因地制宜建设的“农光互补”项目,让曾经闲置的山地和荒坡,蜕变成“发电有收益、种地能增收”的宝地。
“这个电站有36个发电方阵,总装机容量100兆瓦,自2019年底投运到现在,已经累计发电超6.7亿千瓦时。”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站长孟宪盛一边巡查电站的供电设备一边介绍,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电站特意采用高支架、大间距设计,2604 亩可耕种面积中,除自营实验基地外,其余全部免费交给村民和经营主体种植。

“今年光伏板下推行‘轮种模式’,一年能种三季,主要种植蔬菜、荞麦等作物,眼下,荞麦再过个把星期就可以采收了。”威宁生态草海特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勇满脸笑意地说,“2025年板下种植累计用工已达1万余人次,工资发放总额超过30余万元。”
不仅粮食作物长势喜人,农业光伏电站还把“边角地”也充分盘活。高山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介绍:“在光伏板下地势较陡、不利于种植庄稼的地方,我们就种上牧草发展养殖,目前光伏板下牧草种植达600余亩。”马文军给村民们算了笔账:土地流转能拿租金,板下种植能赚收成钱,在电站合作社务工还有工资,一份土地带来三份收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威宁“农光互补”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年均日照1812小时,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居贵州之首,素有“阳光之城”和“高原风谷”的美誉。
近年来,威宁立足风光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以“双千双百”为目标,通过“特色资源驱动、链式集群发展、绿色赋能”的路径,构建“2+2+2”工业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链条式延伸、基地化布局,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国电、华电、国家电投等大型企业纷纷入驻,一个个光伏项目在山间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光伏项目41个,总装机容量达250.3万千瓦,累计发电169.09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均稳居全省第一。同时,分布式光伏项目覆盖35个乡镇,全县2000余户农户屋顶安装了光伏板,每年户均增收500元。

如今的威宁,光伏板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板”,曾经的荒山坡蜕变成了“致富坡”。从仙水窝电站光伏板下待收的荞麦,到全县遍地开花的光伏项目,“农光互补”模式正以强劲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群众增收,在乌蒙大地上绘就出一幅幅“农光互补”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毕节市能源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