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北麓的茫茫戈壁滩上,一座现代化110千伏长河变电站巍然矗立。深秋的河西走廊,天高云阔。初冬时节,站在北河湾变电站整洁的厂区内,记者很难想象,15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10月21日,伴随着主变压器平稳有力的嗡鸣声,酒泉110千伏长河变电站一次性并网送电成功。这一刻,标志着的不仅是一项电力工程的竣工,更是一场将施工现场变为成才沃土的“工培一体”创新实践结出了硕果。

工地即课堂:一场“干中学”的人才培养革新
甘肃酒泉北河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为酒泉供电公司首个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全户内变电站工程,该项目从2024年7月开工之初,就肩负着双重使命。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这里不仅在建一座变电站,更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就是我们的‘工地夜校’培养出来的成果。”变电检修中心一次设备管理专责康平向记者介绍时,语气中满是自豪。作为这个项目的三位技术骨干之一,他和另外两位老师傅共同带领着30名平均年龄仅23、4岁的青年员工,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虽然采访是在白天进行,但记者从康平师傅的描述中,仿佛看到了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年轻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又聚在临时板房里,听着老师傅们讲解设备原理、施工要领。
“我们这三个老家伙,可是把压箱底的功夫都掏出来了。”康平笑着说。他指着正在核对设备参数的杨兴告诉记者:“像这个小伙子,来的时候还是个刚出校门的书生,现在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了。”

杨兴,变电检修中心一次检修班班员,去年刚从沈阳大学毕业。面对记者,这个略显青涩的小伙子坦言:“能在参加工作之初就参与整个变电站的建设,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机会。康师傅他们白天手把手教我们实操,晚上在‘夜校’里帮我们理清理论,这种成长速度是在普通岗位上难以企及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这些年轻人白天在施工现场实操,晚上在“工地夜校”接受理论指导,形成了“理论授课—实战练习—实操考核”的闭环培训体系。在数月的建设周期中,这支年轻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完成54面二次屏柜就位,敷设电缆476根、网线168根、485线117根,总长度近2万米。更难得的是,这些年轻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修正设计图纸误差8处,攻克施工工艺及调试缺陷23项。
“谁说女子不如男”:戈壁滩上的青春之歌
在以男性为主的工地上,25岁的李雪儿用实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作为全站仅有的4名女生之一,这个从陇南走出来的姑娘,在老师傅们的鼓励下不断突破自我,用行动证明了电力建设不只是男生的舞台。
“刚开始确实有压力,”李雪儿坦言,“但在师傅的鼓励下,我从电缆敷设学起,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二次屏柜的配线工作了。”记者跟随她走进配电室,看到她熟练地检查着接线端子,眼神里满是自信。

谈及在戈壁滩上工作的感受,她笑着说:“确实辛苦,但值得。你看这些整齐的线缆,就像我们精心编织的网,将来要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这种成就感,是坐在办公室里体会不到的。”
这名95后的女孩儿,讲述了她在电缆敷设过程中,双手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坚持穿管接线,最终提前完成任务的经历。她坚定地表示:“有了这些历练,将来我能更好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再苦也不怕”。
双重收获:精品工程与人才梯队同步建成
如今,这座崭新的110千伏变电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将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枢纽。然而,比这些钢铁设备更宝贵的,是这里淬炼出的一批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青年人才。杨兴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次设备的验收工作,李雪儿也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
“这个项目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建成了多么先进的变电站,而在于我们同步建成了一座‘人才培养库’。”康平的这番话,让记者深有感触。
离开变电站时,夕阳为崭新的设备镀上一层金色。戈壁的风沙见证着奋斗的足迹,变压器的嗡鸣奏响了成长的乐章。在这里,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变电站,更看到了电力事业薪火相传的希望。这些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支撑电网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