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油龙”铸丰碑——新疆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纪实

新疆油田百21区的光伏示范工程现场(7月23日摄)。张睿摄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图为钻探队员们在油池边合影。

1956年2月,克拉玛依油田员工在制服克拉玛依二号井的井喷后合影。严寒中,他们的衣服、帽子被打湿成了冰盔冰甲,身后的井架也成了冰塔。

20世纪60年代,全国第一支“三八”女子钻井队在井场工作。 

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首次引进法国CGG公司(地球物理服务公司)的地震队,在准噶尔盆地开展勘探作业。

新疆油田产能建设现场(6月26日摄)。徐志远 摄

在新疆,一条横亘于祖国西北的“油龙”,已蜿蜒奔腾70个春秋。

回望来时,一支地质勘探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脚下竖起第一架钻机,唤醒沉睡亿万年的油气宝藏。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共和国石油长子克拉玛依油田诞生,奏响石油工业挺进西部的雄壮序曲。“克拉玛依”这个名字,从此与国家能源命脉紧紧相连。

如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新疆油田”)已成长为我国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和21世纪石油工业发展重要接替区。截至今年10月,累计生产原油超4.7亿吨、天然气超1121亿立方米,创造了原油连续24年千万吨以上稳产的辉煌;建成克拉玛依、彩南、石西、克拉美丽等数十个油气田,勘探开发足迹遍布13万平方公里热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70年弹指一挥间,新疆油田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走过风雨兼程、荡气回肠的壮阔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油田正扬帆起航再出发,以奋斗起笔、以实干落墨,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画卷上,绘就更加绚烂的时代新篇。

聚力国家所需 扎根戈壁荒滩艰苦创业

新疆油田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略西移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极度匮乏,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贫油国”的帽子,沉重地压在中国人头上。

面对西方国家封锁和国民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党中央将石油勘探的希望投向广袤的西部。

1955年,一支36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挺进戈壁荒滩。在队长陆铭宝的带领下,这群年轻人咬紧牙关,迎战肆虐的风沙,只为心中出油的希望。

没有房屋,他们就挖地窝子居住;没有饮用水,就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拉运;没有现代化设备,就人拉肩扛安装钻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口探井的钻探工作。

当克拉玛依一号井终于喷出工业油流时,整个戈壁滩沸腾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了。1956年,这个新生的油田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克拉玛依。同年,新华社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的消息,《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一时间,“到克拉玛依去,为祖国找石油”成为一代青年的豪迈誓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转业军人、知识青年们响应号召,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

石油大会战的全面推进,让克拉玛依油田迅速壮大,到1960年,油田产量猛增至16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39%,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油田。同时,油田还派出精干队伍支援大庆,输送大量石油和物资,为“大庆会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当时技术条件十分有限,勘探主要依靠地质露头分析和简单的地球物理方法,钻井使用传统的顿钻和旋转钻机,井深一般不超过2000米,油田开发处于早期开采阶段,采收率较低。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石油人坚定“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信念,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

这样的精神,也成了新疆油田文化的核心基因,激励着一代代新疆石油人开拓进取。

时间来到1975年,新疆油田又迎来新的里程碑:原油产量成功突破300万吨大关。克拉玛依这座“从帐篷中崛起的城市”,也随着油田开发而不断壮大,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一座石油新城,创造出油田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独特模式。

拥抱改革开放 建设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新疆油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能源需求急剧增长。新疆油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进入快速成长新阶段。

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克拉玛依确立为自治区地级市。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正式扛起新疆石油工业中心大旗。1985年,在党中央“石油工业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指引下,新疆油田被确定为国家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勘探技术突破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随着数字测井技术、三维地震技术、油田注水注气技术等广泛应用,新疆油田勘探精度大幅提高,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

1991年,新疆油田发现我国第一个沙漠整装油田——彩南油田。1999年,新疆油田已开发建设20个油气田,原油产量稳定在9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15.7亿立方米,“油气并举”蓝图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油田配套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1981年,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道建成投产,大大降低了原油运输成本。1996年,彩南至克拉玛依输气管道建成,实现盆地东部天然气外输。

改革开放让新疆油田对外合作迈出重要步伐,“朋友圈”越来越大。与香港HMI公司合作开发小洼油田,开创了我国陆上油田对外合作先例;在莫北油田开发中,引进多项美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合作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油田经营机制迎来深刻变革。

管理体制改革同样蹄疾步稳。从推行产量包干、投资包干等经济责任制,到尝试股份制改造和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新疆油田分公司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分立,新疆油田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

到20世纪末,新疆油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地质勘探、油气开发、井下作业、油田建设、炼油化工、机械制造、科研设计、教育培训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累计生产原油1.8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新疆油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实现了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

2002年发现陆梁油田,成为新世纪我国陆上石油勘探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同年,新疆油田生产原油突破1000万吨,成为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铸就新疆油田发展史上新的丰碑;2008年发现准噶尔盆地第一个千亿立方米储量的大气田——克拉美丽气田,从大油田向大气田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新时代迎来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石油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殷嘱托,以“为国找油找气”的使命担当,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绿色转型,助力新疆石油工业在新时代迎来跨越式发展。

增储上产步入“快车道”。历经“三下四上”20余年探索,2017年,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发现世界最大的致密砾岩油田——10亿吨级玛湖油田,成为我国原油增产新的增长极,勘探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发现中国首个10亿吨级陆相页岩油——吉木萨尔大油区。历经“二下三上”10余年探索,2024年该油区产量突破百万吨,成为引领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示范标杆。

2019年,新疆油田原油产量1247万吨,天然气产量30.3亿立方米。原油连续18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产。

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

在勘探方面,新疆油田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成像测井技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和体积压裂技术,推动勘探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特别是针对玛湖砾岩油藏形成的“扇控成藏”理论和配套技术系列,突破传统找油理念,为指导盆地勘探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开发方面,新疆油田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技术日趋成熟,推动采收率不断提高,特别是针对超稠油开发的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和火驱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难采储量有效动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产量攀升的同时,新疆油田也始终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9年12月16日,随着准东采油厂284口油水井全部永久封停,新疆多部门联合组织验收专家评审,一致通过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油田生产退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工程评审验收。这意味着准东采油厂为保护荒漠动物良好生存,每年将减少6.9万吨原油产量。

如今,在新疆油田广袤油区,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在戈壁尽情驰骋已成常态。黄羊、鹅喉羚、沙狐等“戈壁精灵”在油田自在穿梭,黑翅长脚鹬、角百灵、白天鹅等珍稀鸟类在湿地栖息觅食,呈现出一幅油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美好生态画卷。

多年来,新疆油田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油田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建成了一批绿色油田和生态示范区,真正做到“地下采石油,地上建绿洲”。

铸就能源丰碑 油气新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新疆油田肩负起新使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油气勘探继续向深层、非常规领域拓展。2020年,盆地南缘中段风险探井——呼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2021年,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成10万吨产能;2022年,玛湖油田探明储量增加,成为世界最大砾岩油田……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核心引擎。新疆油田加大科研投入,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在深地探测、提高采收率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特别是玛湖砾岩油田开发技术、超稠油SAGD开发技术、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范例。

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新疆油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节能减排、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替代等多项措施。2021年建成国内最大CCUS项目——准噶尔盆地CCUS示范工程,年封存二氧化碳35万吨;2023年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比“十三五”末分别下降8%和10%,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疆油田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建设盆地环网天然气管道系统,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建成国内最大地下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保障西气东输管道稳定运行和北疆冬季供气安全;探索光伏发电、氢能、地热等新能源业务,全球首个超稠油光热开发项目在风城油田建成投产,“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站在70年辉煌铸就的新起点上,新疆油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工作部署,继续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神圣使命,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耕能源盆地,建设百年油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新疆油田力量。

(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提供)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要闻推荐
热点专题
精彩视频
追光者
采煤机的“超大份午餐”一刀煤!
藏在你家的“超级充电宝”
迎冬启序
精彩图集
济青高铁潍东上行联络线两座连续梁合龙
“双十一” 夜间物流忙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浙江首座220千伏新型数字智能变电站投运
瀚海“油龙”铸丰碑——新疆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纪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