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市场。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大量车企涌入赛道,品牌数量一度超过三百家。然而,激烈的竞争和资金压力也让部分企业难以为继,接连退场。车企退市后,原有的售后维修与配件供应体系随之崩解,导致一批新能源车陷入“无法维修、无件可换”的困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尾车”,给数十万车主的日常出行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困扰。
新能源汽车退市引发的“烂尾”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削弱了社会对新能源产业的信任。部分车企破产清算后,质保责任悬空、配件供应中断、售后服务无人接管,消费者维权周期漫长、成本高昂。这一现象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暴露出产业链治理与风险处置机制的制度性短板,动摇了社会对新能源产业的整体信任。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出清速度加快,如何在发展与保障之间实现平衡,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阶段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挑战一:车企退市致使售后责任悬空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退市车企的售后空窗正成为隐忧。许多新能源品牌采用自研技术路线,核心零部件标准不统一。电池、电控等关键部件差异大、通用性差,维修信息和技术资料由车企保管,一旦车企退场,消费者只能望“车”兴叹。在中保研的研究报告显示,以纯电动车为例,动力电池包的“零整比”平均已超过50%,意味着如果自费更换电池包,所需费用将相当于原车价的一半以上。另外,车企退市后,质保承诺往往成了一纸空文。例如2024年极越车企破产后,“终身质保”缩水为“整车4年”,其他承诺权益也纷纷缩水。虽然法规要求车企停产后仍应保障配件供应,但缺乏强制执行与资金兜底机制,车企退网、经销商撤离后,“三包责任”无人承接,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针对这一问题,亟需建立建立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长效机制。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推行售后服务保证金制度,用于企业退出后的维修、配件与软件支持。同时,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通用化水平,鼓励龙头车企开放维修技术接口和数据标准,推动关键部件兼容性建设,逐步提高动力电池、电控模块等关键部件的可替换率和互通率。
挑战二:市场“替代性”保障难以发力
市场替代性保障力量并未能够形成有效支撑。一方面,车企退市加剧车主投保难度。由于维修成本高、配件价格不透明、事故定损复杂,不少保险公司提高费率或干脆拒保。车企经营风险、维修风险与“烂尾车”使用风险层层传导,最终落在了消费者身上。另一方面,第三方维修体系仍然“发育不良”。由于缺乏原厂授权、数据接口和质量认证渠道,社会维修机构较难合规获取维修信息。加之车型更新快、部件通用性低,其他企业既难形成批量化生产,也难通过安全检测准入,社会化维修力量因而被排除在体系之外。一旦车企退市,车主常常面临配件稀缺、价格高昂、维修周期漫长的窘境。
针对这一现象,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端的风险保障与替代供给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能源汽车专属险种,针对车企退市、配件断供、售后中断等场景提供风险兜底服务。完善第三方维修与配件认证机制,开放必要的维修接口和技术标准,允许具备条件的社会机构合法参与维保服务。同时,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维修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维保数据集中管理与动态可查,并为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必要的维修数据访问权限,确保车企退出后维修信息不断档、消费者权益有保障。
挑战三:风险预警与权益救济滞后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监管预警和风险应对的步伐未同步完善。一方面,监管预警机制灵敏度不足,往往等到企业破产、清算等“极端信号”出现后才介入。以哪吒汽车为例,早在2024年其销量已同比下滑四成、累计亏损超183亿元,并被披露出249条风险信息,但直到2025年5月进入破产审查程序,相关部门才启动车主权益协调;威马汽车在正式破产前已关闭近八成授权维修网点、规模大幅缩水,却未被及时纳入监管预警名单。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司法环节的保障也相对薄弱。破产清偿程序中,对车主群体的权益优先顺位缺乏明确规定。以威马汽车为例,其共益债首先用于清偿服务商欠款,而涉及车主电池维修的诉求却未被纳入优先清偿范畴。部分车主维权周期漫长、费用高昂,最终只能选择放弃。
对此,必须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险监测与权益保障机制。建立车企运营动态监测与分级预警制度,依托市场监管、工信、金融等多部门数据,综合评估车企资金状况、售后服务能力与风险信号,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在破产与重整制度中强化消费者权益优先保护,将涉及安全风险的售后服务、召回及配件保障费用纳入优先清偿范围。此外,应当推动设立专项托管机制,当车企进入破产或退市程序时,由政府指定机构或行业基金临时接管售后服务与配件供应,防止售后体系突然坍塌。
(周志方系中南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交叉学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杨扬系中南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交叉学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