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开幕。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交卷年”,COP30谈判成果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诸多挑战,国际社会应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务实行动、公正转型与科技创新四大方向,推动COP30凝聚共识、兑现承诺,为全球气候进程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气候危机的明确路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应对气候危机仍然征途漫漫,在减少排放和增强韧性这两方面,全球必须以更快速度奋力前进,各方必须就落实包容、公正转型的具体步骤达成共识,将愿景转化为行动。
围绕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刘振民提出4点主张,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不动摇、坚持务实行动不动摇、坚持公正转型路径不动摇、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气候危机的明确路径。近年来,中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18%,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尽管各国资源能源禀赋不同,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面临的困难不同,但应该坚定转型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共同迈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
各国应将国家自主贡献转化为具体政策与技术路径,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援义务。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民生为代价,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脱贫与能源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必须包容不同国家的起点、国情和发展路径,消除单边措施,营造公平贸易环境,确保优质绿色产品自由流通。
针对COP30谈判重点,西蒙·斯蒂尔表示,本届气候大会谈判焦点围绕推进公正有序的化石能源转型、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3倍增长与能效翻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3万亿美元气候资金、通过新版全球适应指标体系、落实公正转型工作方案与技术实施计划等方面展开。
对此,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COP30聚焦各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如何实现,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主要排放国的行动。同时,气候资金问题也是谈判重点,大国带头和务实推进是关键;同时也要考虑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将企业、慈善机构、跨国游资等市场资金和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积极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按照《巴黎协定》,各国需在今年提交新一轮、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统计,截至9月底,只有64个缔约方宣布或提交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报告,覆盖排放量约占2019年全球总排放量30%。
中国作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始终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历史性地扩展到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了温室气体绝对量减排目标,体现了最大的决心和力度。大部分发达国家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到现在,时间跨度20年到50年不等,与中国达峰后5年左右下降幅度不能相提并论。中国此次承诺的下降幅度(7%至10%)和绝对量(10亿至15亿吨)都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同期水平。同时还提出努力做得更好,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积极的姿态。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李雪玉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推动全球气候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国是积极贡献者。“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提交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近期达峰—中期下降—远期中和”的渐进减排路径,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
在邹骥看来,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不稳定性和单边主义,中国公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表示可以做得更好,表明了其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也强化了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中国角”充分展示中国绿色实践方式
11月10日,COP30“中国角”正式对外开放,围绕“青韵气候,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向世界展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方式。3R理念(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贯穿其中,普通桌椅蕴含环保和科技智慧,绿色产品传递生态价值。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称,这些桌椅都是由废电路板树脂和退役锂电池再生铝材制成,再生资源使用率达95%,每吨可减少约1.2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茶饮区展示的云南普洱茶饼、低碳农业产品,都依托当地优越生态条件和资源制成,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创新是引擎,本地化是根基。”在11月12日“中国角”召开的“推动绿色创新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主题边会上,海辰储能投资发展总监王昊强调。他指出,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真正的创新应以落地应用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海辰储能始终将本地化视为全球化战略的核心,通过构建本地供应链、人才与服务体系,让技术更好适应区域气候与市场需求。
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也携一揽子成果来到COP30,这是其连续7次作为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参加全球气候大会。隆基绿能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表示,气候行动本质是一场围绕能源系统的深度革命,期待在COP30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这一零碳愿景的加速落地。
从COP29的网红纸椅,到COP30的再生桌椅,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充分融入到可触可感的细节里。不断升级的绿色家具,不仅是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缩影,更向世界生动传递了中国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气候行动的决心。
美国政治新闻网“政客”撰文称,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及关键矿产等对全球经济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的产品生产线,是绿色转型的领军者。
值得一提的是,COP30期间,中国代表团使用车辆全部为国产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长城等品牌提供了230辆新能源汽车,为各国代表团通勤出行提供保障。据悉,巴西总统卢拉的官方座驾正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西蒙·斯蒂尔高度赞赏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中展现的领导力,称中国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在中国“双碳”目标中看到这种精神,也能在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中感受到这一愿景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