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全球居首, 累计并网容量约占全球一半”“我国海上风机迈进‘20MW+’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牢牢掌握深远海风电开发的主动权”“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从过去企业内部循环、单点竞争的松散模式,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融合发展新阶段”……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听到的声音。
与会者普遍认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已进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攻关和政策保障,加速迈向深远海,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全链条协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
中国海上风电领跑全球
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吉瓦,新增并网容量8吉瓦,累计并网容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新增装机连续七年全球领先,已形成“政策、技术、产业链”三位一体的成熟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政策体系已立体完备。自2007年探索开发以来,我国陆续出台《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目标牵引—配套支持—落地实施’的多层次立体政策框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峡集团副总经理王昕伟在会上提到,我国已建成涵盖“勘察设计—设备研制—开发建设—运行维护—检测认证”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可支撑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有效推动深远海风电的规模化开发。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新增与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占据全球总量近一半,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引领者。2018年至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2021年至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
尤其是我国沿海省市海上风电建设全面提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旺盛,为海上风电提供了广阔市场。当前,沿海各省份均已布局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广东装机规模均超1万兆瓦,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并加速向深远海迈进。
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强调,产业链协同是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发起成立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涵盖投资、设计、施工、制造在内的26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在江苏、福建等地推进先进技术国产化,带动兄弟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制造企业。截至目前,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78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有力支撑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他表示,三峡集团“十四五”时期在辽投资56亿元,建成了东北地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连庄河项目,为辽宁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海上风电发展优势凸显
我国海上风电潜力大,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向新向智的重要的赛道。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协同力增强,全方位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到4461万千瓦,超过了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的一半。技术装备方面,国产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并网发电,海上柔性直流输电等新技术不断突破。我国海上风电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前景广阔。
以辽宁省为例,其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在会上介绍,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五,辽东湾及黄渤海水深适中,年利用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具备规模化开发的优越条件。“目前,国家能源局批复我省海上风电资源1310万千瓦,全省48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资源将为高质量发展预留广阔空间。”
产业基础的完善为辽宁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王新伟表示,辽宁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工程建设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10兆瓦以上风机国产化率达85%,可生产2兆瓦—1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年产能超1000万千瓦。“我们重点围绕大连打造海上风电新生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风电储能耦合、智能运维机器人等领域掌握一批前沿技术,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邱宝林进一步补充,大连海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11公里,风速平稳且基本不受台风影响。“目前大连已装机150万千瓦,在建40万千瓦,待建200万千瓦,投资规模达180亿元。我们正谋划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推动产业向深远海拓展。”邱宝林说,大连已构建“一区两园两基地”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力争“十五五”时期新能源产业集群投资突破1340亿元。
作为辽宁省内海上风电链主型企业,远景高级副总裁、中部科技公司董事长田庆军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提出的2035年达到36亿新能源装机目标的决定性5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沉淀,海上风电正在成为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支撑。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振兴的桥头堡,一直在积极探索能源绿色转型,孕育着巨大能量的海上风电开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策护航与创新驱动并举
随着近海资源日益紧张,向深远海拓展已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自然资源部已明确新增海上风电向离岸30公里以上或水深大于30米海域布局的要求,同时加强生态用海保障。“我们将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推动海上风电与深远海养殖、制氢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海域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黄学农则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建议:“要以科技创新筑牢产业链根基,加大抗台风、柔性直流输电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工程建设与运维全过程。同时,要强化国产化装备推广,确保海缆等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认为,海上风电技术已成为全球能源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需集中力量破解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难题,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田庆军称:“海上风电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创新需求大。这也是为什么,过去10年,我们在机组的大型化、智能化、关键部件的自研自制,以及海上风电场的设计、运营、度电成本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合理的供应链布局可以转化为风电场的建设优势,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在业内看来,优化空间布局至关重要。海上风电产业链长、体量大,对港口、土地、岸线等资源依赖性强,合理的布局应围绕核心港口进行,形成集装备制造、总装、储运、运维基地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物流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项目交付效率。正如田庆军所言:“我们不仅自己在大连市积极投建了装备制造基地、研发中心,而且培育和发展了以瓦轴、抚顺特钢、大冶轴等为代表的生态合作伙伴,积极推动核心部件全面实现本地化生产制造。”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