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骗局”层出不穷 如何辨别真科技与伪概念

“量子水杯泡茶能抗癌”“量子床垫躺卧治慢病”“量子股权上市翻十倍”……近期,各类贴着“量子”标签的骗局层出不穷,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频频中招。

量子科技本是前沿科学高地,为何成了骗局的温床?公众又该如何辨别真伪?

量子不是“万金油”

“公众易被量子概念误导,根源是‘科学门槛+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闫怀志直言,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纠缠态”等概念与日常经验相悖,公众难以凭常识判断真伪,这给骗子留下炒作空间。更关键的是,骗局精准拿捏了三大心理:中老年人的健康焦虑、部分人的科技崇拜,以及公众对高回报的贪婪心理。

要识破骗局,首先得懂量子究竟是什么。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于长水教授解释说:“量子物理研究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量子世界的奇妙现象只存在于微观领域且依赖苛刻条件。”他以热门概念为例,量子叠加是微观粒子可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态,测量时才会“塌缩”到某一确定状态;量子纠缠则是两个微观粒子的状态关联,一个粒子状态变化会瞬间影响另一个。“但这些状态极其脆弱,普通环境下会瞬间‘退相干’,根本无法作用于人体或日用品。”

量子技术究竟用在哪?其技术有哪些特征?于长水介绍,从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的角度看,量子技术的应用一般有3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苛刻的环境依赖”,通常需要超低温、高真空、高精度磁场激光调控、测量等特殊条件,比如量子纠缠态在普通环境下会瞬间“坍塌”;其次是“高投入高门槛”,一套量子实验设备少说几十万、动辄百万至上千万元,研发团队需由物理、计算机、材料等多领域专家组成;此外是“应用场景特定”,目前仅用于少数特定领域,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层面,远达不到“通用化民用产品”。

“市面上‘量子手环’‘量子床垫’的宣传,本质是利用公众对量子概念的陌生感制造噱头,这些产品与量子技术实现的基本特征完全矛盾,属于典型的概念炒作。”于长水解释。

在层出不穷的“量子骗局”中,最常见的“科学包装”手法有哪些?于长水说,一是“术语嫁接”,把“量子”与“能量”“磁场”“共振”等概念结合。此外,“量子”与某些产品名词相结合,形成某些“量子产品”,编造“量子能量场调节人体机能”等此类无法验证的话术,核心漏洞是“无量化指标”——科学结论需要可测量的数据支撑,但骗子从不说“调节效果如何量化”“效果如何通过体检指标体现”。二是“权威造假”,伪造“国际量子协会认证”“某知名高校合作证明”,甚至请演员扮演“量子专家”站台,漏洞在于这些“认证”在正规科研数据库中完全查询不到。三是“案例虚构”,编造“某癌症患者用量子产品康复”“某老人用量子手环降血压”等故事,漏洞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病历资料和第三方医学验证。

这份“防骗指南”请收好

科普工作在防范量子骗局中能发挥什么作用?闫怀志解读,科普是防范量子骗局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打破信息差”,让公众建立基本的“量子技术认知框架”,从“听不懂”变为“能判断”。

“针对中老年等易受骗群体,科普内容要尽量将专业术语通俗化,明确‘民用量子产品基本都是骗局’,并结合公安机关破获的‘量子养生诈骗案’‘量子理财案’,用‘受害者经历+骗局拆解’的故事形式,让公众能识别骗局套路。”闫怀志表示。

究竟如何识破“量子物理”的行骗伎俩?大连公安相关负责人提供了“实用指南”帮助判断:任何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声称能立即解决健康、财富、教育等日常问题的“量子产品”或“量子投资”,几乎可以断定是骗局。真正的量子技术目前仍停留在顶尖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和特定领域的初步应用阶段,离大众消费品层面非常遥远。

该负责人还表示,若怀疑遭遇骗局,需保留四类证据:宣传资料、交易凭证、骗子身份信息及引流证据,随后向属地派出所报案。“真正的科研突破会由权威机构或媒体发布,不会靠街头宣传推广。”该负责人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要闻推荐
热点专题
精彩视频
追光者
采煤机的“超大份午餐”一刀煤!
藏在你家的“超级充电宝”
迎冬启序
精彩图集
济青高铁潍东上行联络线两座连续梁合龙
“双十一” 夜间物流忙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浙江首座220千伏新型数字智能变电站投运
“量子骗局”层出不穷 如何辨别真科技与伪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