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焕恩:厚植氢能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浪潮下,氢能凭借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性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力量。当前,氢能产业正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点,成本控制、场景落地、标准统一等成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氢能企业如何在技术攻坚与市场落地间实现高效平衡?前沿创新与多元应用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哪些新动能?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氢气储存、供氢、安全控制及加氢站关键装备工程化研究的专家之一,北京伯肯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焕恩,深入探讨伯肯节能在氢能赛道的技术沉淀与实践经验,以及对氢能行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洞见与思考。

传统业务积淀赋能氢能拓展

十一月的北京,落叶轻卷,秋意正浓。伴着清爽秋光,《中国能源报》记者来到位于顺义区的北京伯肯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踏入一楼展厅,目光所及,充电桩、天然气及氢能技术装备等实物错落陈列;周围的展示墙上,技术成果、项目交付、专利证书等以图文相映的形式徐徐铺展,清晰记录着徐焕恩带领团队近30年来从天然气领域深耕到氢能赛道的绿色进阶之路。他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燃料电池车载35MPa供氢系统工程化研究的技术带头人之一,并承担过国家氢能领域“863课题”及多次作为国家级专家参与氢能燃料电池车示范与加氢站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评审工作。

据了解,北京伯肯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肯节能”)专注于氢能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徐焕恩1997年参与创立的北京兰天达汽车清洁燃料技术有限公司,深耕天然气汽车供气系统,在中国及全球累计配套天然气客车及卡车供气系统(CNG/LNG)20余万套,主要分布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及东欧国家。在巩固自身传统气体能源业务的同时,伯肯节能也聚焦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关键节点,积极开拓新能源业务。公司自2003年起研究车载燃料电池氢供应系统研制及零部件开发,并深度参与国家及地方氢能科技项目。

“天然气业务是公司氢能拓展的重要根基。”徐焕恩向记者表示,“天然气与氢气同属气体能源,且均主要聚焦于交通能源领域,因此我们能够在向氢能领域布局的过程中传承过往技术、资源与行业经验,实现业务的延伸和创新发展。”

伯肯节能的氢能布局,是契合行业趋势的战略选择。谈及行业发展,徐焕恩进一步指出:“当前氢能市场处于从示范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对于氢能企业而言,既要做好经营与研发的平衡,持续推进成本优化,也需理性看待行业发展规律,坚持长期主义布局,而非短期热潮。”

全链条防控筑牢产品安全线

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转化与基础设施支撑。据了解,得益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上的积累沉淀,伯肯节能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氢供应系统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相关产品加速落地并投入市场。

在车用领域,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徐焕恩带领的团队以提供氢燃料电池大巴展示和车用CNG供气系统匹配及关键部件的开发项目脱颖而出,为奥运交通服务车辆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车载能源供应;2019年,公司完成上汽集团近500辆燃料电池氢供应系统;在北京冬奥会的氢能保障任务中,徐焕恩主导研发的 35MPa与70MPa供氢与加注系统发挥关键作用。记者注意到,冬奥会北京赛区超过50%的加氢量由伯肯承担,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多个关键技术的首次突破:氢瓶温升与压升梯度实时控制;车载瓶红外识别加注策略;高、中、低多级瓶组自适应顺序控制;高压储氢瓶组智能切换;冬奥会极寒条件下的高可靠性运行。

这些技术大幅提升了加氢效率与安全性,解决了增压频繁启停、能耗过高等行业痛点。奥组委、中石油与北汽福田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被陆续应用到全国多个氢能示范项目,为我国加氢站的国产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路径。

此外,徐焕恩带领的团队还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了延伸布局,去年年底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成功试飞国内首架氢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飞行汽车,该款飞行汽车采用创新型氢电混合动力系统,满载情况下最大航程可达60公里以上。

“虽然现在大部分低空飞行器都采用动力锂电池,但在高空低温环境下,锂电池存在容量衰减问题,会影响其续航表现,相比之下,氢燃料电池能有效规避此痛点。”徐焕恩告诉记者,氢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飞行汽车的试飞,是伯肯节能在细分领域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氢能在船舶、AI 算力中心等场景也具备广阔的应用潜力。“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事实上,只要有能源需求的地方,都可以积极探索氢能落地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伯肯节能发力产品研发与应用拓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在产品推出前会开展火烧、振动、冲击、高低温、盐雾等极端环境条件测试,以保障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但是,相较于后续的测试验证,我认为更核心的是坚守‘本质安全’原则,在产品设计研发的源头阶段就要将安全保障落到实处。”徐焕恩强调,安全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置于首位,氢能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从产品设计、制造、运行到维护的全链条预防。

强化合作共绘产业发展蓝图

记者了解到,在积极推进产品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伯肯节能同步加速开拓新的市场版图,近年来通过与Ariel、PDC等企业合作持续拓展海外市场。例如,伯肯节能曾与美国氢压缩机生产商PDC Machines Inc.签署氢压缩机系统协议,共同开发加氢站国际市场。

“公司一直重视海外拓展工作,布局海外业务契合国家对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方向,也能为公司发展带来多重利好。一方面,面对国内部分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出海成为公司现有产能输出的新路径,能够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带动收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向海外合作伙伴输出新技术,借助其海外应用与验证反馈,反向推动公司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迭代升级。因此从战略与经营层面来看,海外合作对公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谈及伯肯节能未来在氢能领域的规划,徐焕恩表示,公司将继续深入技术创新研发工作,聚焦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并通过技术输出与实践反馈进行验证;建设不同形式的氢储能、氢供应,以及“材料储氢+空气储能+氢能供应”一体化能源系统;推动降本增效,着力于氢能设备的国产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

徐焕恩指出,“整体来看,氢能是能源安全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展望未来,氢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通过持续的示范应用与技术验证,实现成本优化,同时探索出可市场化的商业路径,让产业链各参与方都能实现价值回报。”他还指出,“在政策层面,今年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收官之年,相信后续相关部门会出台相关衔接政策,通过补贴等形式持续为氢能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从发展周期来看,未来十年将是氢能产业实现突破的关键窗口期,基于此,我期待未来与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携手发力、协同创新,共同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丨本报记者 姚美娇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要闻推荐
热点专题
精彩视频
追光者
采煤机的“超大份午餐”一刀煤!
藏在你家的“超级充电宝”
迎冬启序
精彩图集
济青高铁潍东上行联络线两座连续梁合龙
“双十一” 夜间物流忙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浙江首座220千伏新型数字智能变电站投运
徐焕恩:厚植氢能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