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2025能源转型大会的展厅内,一个通体晶透的“玻璃箱”前围满了好奇的参观者。箱体内,芯片正浸泡在透明的液体中,如同在“泡澡”一般,液体中咕咕冒着气泡。这正是海光信息展示的先进液冷计算技术,一个“全精度覆盖智能运算”的强大心脏。

这个极具未来感的场景,是海光信息将其国产算力深度融入能源行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唯一能同时提供高性能通用处理器(CPU)和AI算力处理器(DCU)的企业,海光信息正通过从芯片到系统的全栈能力,为能源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构筑起安全、高效、绿色的算力底座。
从“算力平替”到“系统交付”,破局行业痛点
面对能源转型这一国家命题,海光信息副总裁吴宗友在采访中指出了关键的转变:“过去几年,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成功为用户提供了可替代的通用和智能算力。但对于今天的能源行业而言,仅提供算力已经不够了。我们的客户需要的是最终的系统能力。”
能源行业的需求驱动了海光的战略升级。吴宗友透露,海光联合了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构建了一个繁荣的生态。“如今,我们交付给能源行业的,不仅是海光芯片,更是基于芯片构建的整机以及完整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这样,我们就能与客户共同推进,直接实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结果交付’。”

算力在油气与电力领域“开花结果”
这一战略已在具体业务中落地生根。海光信息石油管网业务部总经理于越用实例展示了海光的价值。他介绍,中石油已基于海光C86服务器和DCU集群,打造了自主可控的云平台。“这个平台承载了勘探开发、生产运营等关键应用系统,实现了非常平稳地运行,并形成了等保三级的安全体系。”于越强调,“我们有底气证明,海光算力平台在高可靠性、AI加速、国产化替代和能效优化方面,已具备行业领先能力。”
对于另一巨头中国海油,海光CPU则有力支撑了其全球运营的“三朵云”——管理云、生产云和销售云。“在管理云上,我们的多核架构应对着财务、人力等方面海量的事务并发;在生产云上,CPU满足了海上平台复杂环境下的边缘计算需求,如实时监控和设备状态监测;在销售云上,我们芯片级的高加密性,保障了全球能源贸易的数据安全与效率。”于越补充道,“基于海光芯片的算力集群,相比传统方案能耗大幅降低,有效助力了中海油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电力领域,海光算力同样扮演着“智慧引擎”的角色。它支撑着电网企业开展智能巡检与负荷预测,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感知与调度水平。通过海光CPU+DCU的算力底座,实现了对风、光、储等多源能源的集中监测、状态分析与智能调度,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核心支撑。 安全与双算力并重,构筑自主可控的转型基石 能源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稳定与安全是底线。
吴宗友表示,海光在过去几年高度重视国产化替代,CPU和DCU产品在稳定性上经过了千锤百炼。“同时,我们内部拥有一支独立的安全团队,深入各个关键业务场景,从底层确保应用安全落地。”此外,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催生了“双算力”需求。吴宗友指出:“以往以通算为主,如今AI的爆发式发展,使得通算与智算缺一不可。海光作为国内唯一能提供两者高端芯片的企业,能够一体化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满足能源行业的复合型需求。”
面对能源行业对大模型训练、复杂工况仿真等智能计算的快速增长,海光信息表示,海光DCU凭借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已能有效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
面对能源转型的未来需求,海光信息的目标坚定而明确:持续打造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能源算力底座,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芯”的澎湃动力。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