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力为基 绘就雪域乡村振兴新图景

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启动以来,国网西藏电力深刻践行央企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将“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作为行动纲领,以坚不可摧的电网建设为根基,以贴心便捷的供电服务为纽带,以主动担当的民生举措为支撑,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上,奏响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激昂时代乐章。

电网升级:筑牢振兴根基,注入强劲动能

电网,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命脉”,直接决定着农牧区生产生活的品质与产业发展的上限。“十四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锚定西藏电网高质量发展目标,投入227亿元,全力推进电网建设攻坚,成功建成以50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110千伏、35千伏等各级电网协同联动的西藏统一电网,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高效输送,打破了以往部分区域电力供应“孤岛化”的困境。

2021至2024年,是西藏电网建设的“黄金攻坚期”。4年间,29座崭新的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在高原拔地而起——那曲市聂荣县110千伏变电站投运后,彻底结束了当地依赖小水电供电的历史;日喀则市定日县变电站建成,为珠峰周边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电源。同时,116条总长3668.86公里的输电线路跨越雪山、穿越峡谷,如银色纽带串联起城乡。35千伏及以下配网建设同步向偏远村落延伸,主电网成功覆盖全区660个乡镇,惠及370万群众,覆盖面积达69万平方公里。

如今,西藏主电网已实现74个县(市、区)及主要乡镇的全面覆盖,农村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8.91%,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49%,户均配变容量增至2.98千伏安/户。针对藏北羌塘草原、阿里地区札达县等大电网无法覆盖的偏远区域,国网西藏电力创新推行“微网光伏+户用光伏”组合模式:在昌都、那曲、阿里五个县区建成12座微网光伏电站,保障了周边牧民定居点的基本用电;为那曲市双湖县4200余户牧民发放户用光伏设备,让偏远牧区也能用上稳定电,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不让一户群众用不上电”的承诺。

稳定的电力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在工布江达县,西藏巨龙铜业依托持续稳定的供电,引进国际先进的大型球磨机、浮选机等设备,将铜矿石加工能力从日均5000吨提升至1.5万吨,还延伸出铜杆、铜线等深加工生产线,年产值较2021年增长80%;在山南乃东区,青稞加工企业因三相动力电的充足供应,新增3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从青稞原粮到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饼干的全链条加工,产品远销四川、青海等地;林芝市鲁朗镇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三相电覆盖后,全镇200余家民宿都装上了空调、电采暖设备。西藏农牧区三相表数量从2021年的1221户增长至2025年的18838户,增长超14倍,为青稞加工、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提供了稳定动力。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西藏全社会用电量达154.17亿千瓦时,是2021年的1.53倍,电网用电负荷年均增长15%,强劲电力助推全区GDP较2021年增长33%。

服务提质:跨越“用上电”,迈向“用好电”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是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国网西藏电力服务升级的核心目标。随着66家县供电公司完成管理划转,国网西藏电力统筹9亿元资金推进智能电表改造,累计为51.22万户农牧民家庭换装智能电表。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联乡,牧民普布次仁通过“网上国网”APP,在家就能完成电费缴纳:“以前交电费要骑2小时摩托车到乡镇供电所,现在手机点几下就搞定,太方便了。”如今,“指尖上的电力服务”已实现全覆盖,电费缴纳、故障报修、业务咨询等均可线上办理,电力服务半径从“最后一公里”缩短至“最后一屏”。

为让服务更精准,国网西藏电力持续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在全区新建、改扩建4个乡镇供电所,打造74个“村网共建”示范点,前端网格化服务机构和管理模式逐步优化,建成28个供电服务站,签订818份网格经理责任清单。针对那曲市安多县等偏远地区,创新推行“片区运维+流动服务车”模式:将安多县划分为6个供电片区,每个片区配备3名运维人员和1辆流动服务车,车内装载抢修工具、备用电表等物资,实现“小故障现场解决,大故障4小时内响应”。2024年,偏远乡镇平均停电时间较2021年缩短40%。“离网用户也是供电用户”的理念深入人心,运维人员每月定期深入偏远牧区,为牧民检查光伏设备、讲解用电安全知识,让370万群众的用电安全感持续增强。

责任担当:坚守民生底线,共享发展成果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国网西藏电力始终牢记央企责任,将“服务地方发展、惠及雪域群众”作为核心使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主动扛责在肩,以实打实的举措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雪域群众。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网西藏电力落实“三优三降”招聘政策——优先招聘西藏籍毕业生、贫困家庭毕业生、基层一线岗位,降低学历门槛、专业限制、招聘年龄,5年来累计招聘高校毕业生3967人,其中西藏籍生源占比60.45%。来自日喀则市江孜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巴桑,通过专项招聘进入当地供电公司,经过3个月岗前培训后成为一名台区经理,月薪稳定在6000元左右,不仅撑起了家庭,还带动2名同乡加入电力辅助岗位。同时,投入3600余万元实施“订单+定向”培养西藏籍生源748人,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模式,通过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形式提供辅助性、临时性岗位4453个,稳居驻藏央企招聘规模和本地生源数量首位,获评“西藏自治区就业创业先进集体”。

消费帮扶拓宽增收渠道。国网西藏电力搭建“线上+线下”帮扶平台:线上在“网上国网”APP开设“西藏特色产品专区”,上架青稞饼、牦牛肉干、藏香等200余种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1200万元;线下在全区86个供电营业厅设置帮扶产品展示柜,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林芝市察隅县的蜂蜜养殖户次仁曲宗,通过该平台将蜂蜜销量从每年50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年收入增加8万余元。累计完成消费帮扶5347.01万元,有效破解了农牧区特色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驻村帮扶彰显央企温度。197名驻村干部主动扎根24个偏远村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驻村工作队排查出12户易返贫家庭,协调资金为他们购置青稞种子、改良牛羊品种,帮助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在山南市洛扎县拉康镇,驻村干部牵头修建灌溉水渠,解决了3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累计为困难群众捐赠衣物、米面油等物资价值105万元,巩固脱贫770户3185人。电网工程建设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在各类电网工程建设中,优先吸纳和使用驻村点或当地劳动力、合格建材、交通运输工具,按时足额结算费用,带动农牧群众增收4.23亿元;优先采购本地建材,带动砂石、水泥等本地企业增收1.2亿元,让群众在建设中实实在在获利。

特色引领:打造示范样板,探索赋能路径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国网西藏电力组建88支共产党员服务队,1560名党员冲锋在一线。2023年藏北暴雪灾害中,那曲共产党员服务队连续奋战72小时,修复受损线路20余公里,保障了12个村庄的供电;2024年林芝市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共产党员服务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搭建临时供电设施,确保安置点用电无忧,用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在日喀则市昂仁县多白村,“电力爱心超市”成为乡村治理的新载体。超市货架上,洗衣粉、食用油、学习用品等物资一应俱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一次可获5积分,调解邻里纠纷一次可获10积分,10积分可兑换1袋洗衣粉。村民尼玛说:“现在大家抢着扫街道、帮邻居,村里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该模式带动680余人参与乡村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立足西藏实际,国网西藏电力打造多个示范样板。山南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建成“清洁能源+优质服务”双引擎示范村,安装1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还为每户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提供24小时用电服务,让这个“雪域边陲第一村”的冬季供暖、特色养殖都有了可靠电力支撑;林芝市米林县琼林村打造电力智能化示范村,安装智能电表120余块,实现远程抄表、故障自动预警,村民线上办电率达100%,成为乡村智能化供电的标杆。这些样板为全区电力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展望未来,国网西藏电力将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抓手,深化“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加快推进藏东南、藏北电网升级工程,针对青稞深加工、高原旅游等特色产业定制供电方案,持续丰富就业、消费、驻村帮扶措施,奋力打造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国网西藏样板”。让党的光辉伴着万家灯火,照亮雪域高原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要闻推荐
热点专题
精彩视频
追光者
采煤机的“超大份午餐”一刀煤!
藏在你家的“超级充电宝”
迎冬启序
精彩图集
济青高铁潍东上行联络线两座连续梁合龙
“双十一” 夜间物流忙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浙江首座220千伏新型数字智能变电站投运
以电力为基 绘就雪域乡村振兴新图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