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尤其是素有“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是“疆电外送”战略的重要基地。沿袭“西电东送”发展篇章,迎接“东数西算”新超级工程战略机遇期,哈密“疆电外送”有何新变化?新规划?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中国能源网跟随“追风逐日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哈密市。
十年,为中原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电力能源支撑
2014年1月,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时至今日,十年间,已累计向河南输送电能近4000亿千瓦时,占到总外送电量的近五成,相当于为河南地区节省标准煤1.11亿吨。成为连接我国西部能源基地和中部经济高地的“电力丝绸之路”,为中原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电力能源支撑。
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起于新疆哈密南换流站,止于河南郑州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省(区),线路全长2192千米(含黄河大跨越3.9千米),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哈郑直流推进了新疆风电太阳能资源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外送清洁能源占比已经超过了40%。2023年天山换流站外送电量473亿度,其中新能源191亿度,相当于替代标煤消耗5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97万吨。2024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量221.86亿千瓦时。
现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疆电外送”第三通道正在加快建设。通道起于哈密北三塘湖换流站,落点为重庆,线路全长约2289.7公里,沿线最高海拔达3000米。哈密北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送电容量为800万千瓦。线路工程和电源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其中哈密境内投资约850亿元。
“疆电外送”第三通道项目依托哈密北部丰富的煤炭、新能源资源,通过建设清洁灵活高效的支撑性火电提升配套电源装机中新能源装机比例,进一步提升通道的绿色效益,与已经投入运行的哈密到郑州外送线路相比,这条输电线路新能源的装机容量占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同时还配套建设200万千瓦(4小时)储能装置,项目运行不仅更加稳定可靠,还将提升外送通道的新能源电送出比例,大幅提升通道的绿色低碳效益。
哈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张晓毅介绍,下一步,哈密市将积极推进哈密第三条“疆电外送”通道研究工作,重点论证以哈密为起点,向河北、山东及华中区域送电的可行性。“十四五”期间将全力加快推动通道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家“十五五”电力规划并启动实施。
新起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等要求,都指向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而在多个方面,哈密市有较强优势。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支撑性电源是个“底座”,同时配套高比例新能源,既可以满足稳定性,又可以实现绿色低碳。而哈密市煤电资源得天独厚:其煤炭资源预测储量达5708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12.5%,位居全国第二。
更关键的是,哈密是全国风资源和光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有全疆九大风区中的三塘湖—淖毛湖风区、十三间房风区及东南部风区,哈密市7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等级的技术开发量分别为3.03亿千瓦;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2.6万亿千瓦,资源可开发量达49.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32.09亿千瓦,被国家确定为以千万千瓦级风电、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为主的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此外,哈密辖区内新能源建设区域多为荒漠、戈壁地貌,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基地式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具备建设荒漠、戈壁大型风光电基地的土地资源优势。
张晓毅介绍,下一步,哈密市将围绕打造现代化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等战略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哈密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持续扩大新能源电力装机规模,新能源布局开发重点向沙漠、荒漠和戈壁集聚,风电、光伏发电基地重点在荒漠等地区建设。积极打造三塘湖、淖毛湖、十三间房和东南部四大新能源集群,努力构建千亿级新能源集群,打造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地级市。
二是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耦合发展。立足哈密市能源资源禀赋,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目标,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氢能及算力等产业高度耦合发展。
三是打造新型储能示范区。依托哈密大规模新能源装机,积极拓展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在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新疆哈密华润咸水泉风电储能一电站基础上,继续开展全钒液流、压缩空气、重力储能、氢储等多元化储能示范,打造全类型新型储能示范基地。
【责任编辑:肖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