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024“哈密能源之问”隆重举行。会议以“创新·绿色· 智慧 推动综合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能源集团、哈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新疆大学协办。会议聚焦能源行业科技前沿、聚焦能源产业发展实践、聚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综合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举措路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部部长 景春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部部长景春梅在会上作了《新疆在国家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的主题发言。
景春梅表示,新疆常规油气生产当量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潜力大。因此,兜住国家能源安全底线,需提升新疆在国家能源保障中的贡献度,提高新疆煤炭接续能力和油气增储上产力度。从实现双碳目标看,新疆可为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解决方案。新疆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居全国第一、第二,既是国家沙戈荒风光大基地,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有条件探索新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实现路径,在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和外送效率方面提供“新疆方案”。从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看,需要以新能源跃升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新疆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能源合作陆上主通道的作用,将有力增强国家油气陆上安全保障能力。可将新能源、氢能等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丝绸”,以能源合作为抓手,深化相关合作,提升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的合作质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景春梅表示,从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看,新疆具备率先试验示范的条件和基础。新型能源体系要求在能源生产、供给、消费、治理、科技创新、安全保障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构建新机制、形成新格局,有必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为国家层面建设积累经验。新疆能源品类丰富,能源生产总量不断提升,电力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外送能力持续增长,具备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
景春梅表示,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应突破三个认识:
“减碳”不等于“减能”。如能确保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提高,加上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即便能源消费增加,仍能实现“双碳”目标。
高载能不等于高碳、也不等于落后。关键是通过技术、业态、模式、制度等创新使这些产业高能效、低排放、低碳化。
能源生产者不等于能源输出者。应实现“生产者输出者+消费者受益者”双重定位,在产业发展上将新能源外送和就地消纳并重,不断提升疆内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也应避免三个“陷阱”:
避免传统思路陷阱。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新动力。
避免“资源诅咒”陷阱。跨越“因资源而生而兴、又因资源枯竭而衰”的陷阱,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避免高碳低端产业陷阱。加快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耦合,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在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条件和路径上,景春梅表示,晋蒙陕新等省区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和重要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榆林、哈密等地市是其中举足轻重的能源重镇。这些煤炭资源富集区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条件、面临挑战和建设路径上有诸多共性,可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探索煤炭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电、氢双“管”齐下加大新能源外送等。
景春梅表示,哈密煤炭预测资源量5708亿吨,其中富油煤预测2500亿吨,应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富油煤专项利用方案。将富油煤纳入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在新一轮找矿中将其作为战略资源予以考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同时,促进分质分级利用与煤化工、发电等一体化发展。支持哈密市建设富油煤加工示范区,布局一批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基高端新材料等富油煤深度利用项目。
【责任编辑:肖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