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将是我国电力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对其温室气体产生的排放进行管控后上线交易的“两岁生日”,也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在地区试点探索、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配额分配规则调整后的又一里程碑。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在2023“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介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7亿吨,累计成交额109.12亿元人民币,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碳价调查一直在追踪市场参与者和专家的看法和期望。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开始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日常商业决策考量之中。
7月14日,《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本次调查由美国环保协会和能源基金会提供支持,ICF国际咨询公司具体执行。该调查于2022年年末展开,共收集了465名利益相关方对我国碳市场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期,旨在为碳市场的相关决策部门和市场参与方提供参考。
据悉,本次调查有84%的受访者来自控排企业,其中,发电行业占比最高(38%),其次是建筑材料(21%)、钢铁(13%)、化工(5%)、有色金属(3%)和石化(3%)行业。此外还有4%的受访者来自碳市场相关服务供应商,3%的受访者来自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从地理分布看,有32%的受访者来自于试点碳市场所在省份(直辖市)。而在参与碳市场经验方面,49%的受访者所在的企业已被纳入地方或全国碳市场。
“随着中国政府继续推行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和减缓气候变化,ICF进行的碳价调查对市场参与者的立场与期望值进行了量化展示。” ICF 国际咨询公司气候变化总监王庶介绍说。
根据《报告》,碳排放权交易将对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受访者预计,至2030年,碳价对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将会显著增加。约4/5的受访者预计,到2025年,其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至少会受到中等程度的影响,仅有6%的受访者预计,即使到2025年,其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不会受到影响。
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项目高级主任赵小鹭女士表示:“在全球高度关注中国气候行动之时,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的圆满完成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碳定价机制将在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希望了解碳排放的预期成本,以及碳价将对他们的投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在北京一家石化公司的受访者看来,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后 ,拥有碳密集型生产设施的企业将面临运营转型压力。在进行新一轮投资项目时,他们将对此进行慎重考虑。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年,低成本减排机制效果初显。从参与交易的企业角度来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从中获益,达到了双赢效果。但是,全国碳市场目前只将电力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近期,钢铁、石化、建材行业相继召开会议,讨论纳入全国碳市场事宜。那么,碳排放市场下一步将扩容哪些领域?
《报告》显示,相较其它行业,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准备得明显更为充分。超过1/3的受访者乐观地认为,上述两个行业最早将在2023年准备好纳入全国碳市场,而对这两个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的加权平均预期为2024年,对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时间的平均预期则是在2025年前。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配额履约完成率为99.5%。同时,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以上表明,我国碳市场已初步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目前,我国碳市场的碳价约为60元/吨,欧盟的碳价约为100欧元/吨,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碳价与欧盟碳价的差距?如何推动从“履约驱动”转化为“碳价驱动”?
《报告》受访者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会稳步上涨。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平均碳价预期为59元/吨,到2025年预期碳价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虽然未来实际价格走向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自去年开展调查以来,受访者针对同一年份的预期价格范围有所缩小,20—80百分位区间价格从2022年的49—60元/吨增长至2030年的58—180元/吨。虽然对到2030年的价格预期要略低于去年调查的结果,但其依然大大高于此前碳价调查中对到2020年的预期。对未来碳价的预期可能会受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高于预期的起始价格的影响。到本世纪中期的预期价格远低于欧盟2023年1月的平均价格水平(约83欧元或约600元人民币)。
对此,新疆一家化工企业的受访者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碳市场的发展,我们认为碳价将会上涨。”
“预期范围的缩小可能说明,通过参与实际交易与履约,市场参与者对碳市场调节机制的理解在日益加深。”ICF 国际咨询公司的气候变化首席咨询师黎瑞鑫先生指出。
能源基金会低碳经济增长项目主任杜譞女士则表示:“制定明确的碳价格信号对于建立全球碳市场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一种市场工具将不断得到改进,这将见证欧盟碳市场最近的改革以及中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信心。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成功,将有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
85%的《报告》受访者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前或不晚于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只有13%的受访者预计,我国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或更早达峰,较2020年调查中的36%有所下降。
自我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我国企业对碳抵消信用的需求一直处于激增状态。一方面,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履约市场)所覆盖的企业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满足其履约义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许多目前未被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的大型企业也正在逐步自愿提出自身的碳中和承诺,这其中就包括通过使用可由各种认证系统核证的碳抵消信用等抵消其自身无法减排的部分。《报告》显示,在目前已购买碳抵消信用的企业中,CCER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碳抵消信用类型。
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 6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项目初步验收;5月,北京绿交所公布全国温室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交易系统安全测试服务项目成交结果。在业内看来,一系列信号都标志着暂停6年之余的CCER即将重启。
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能源与气候专家、《报告》的主要作者Huw Slater认为,调查结果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气候行动的决心。他表示:“世界期待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而中国碳市场和碳定价工作的不断完善,为中国尽早实现碳达峰带来了希望。此次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国可以达到并超越其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刘澄谚 】